丘琦欣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圖片:吳崢前進松山信義/臉書
編輯:胡景祥
《破土》編輯丘琦欣在今年10月17日訪問了時代力量松山信義市議員候選人吳崢,破土在2018大選中,獨家採訪了十三名非主流政黨的議員候選人,以下為時代力量台北市議員候選人吳崢的訪談內容。
丘琦欣(以下簡稱丘):可以先向不認識你的讀者自我介紹一下嗎?
吳崢(以下簡稱吳):我是吳崢,目前代表時代力量在松山信義區參選市議員。這是我第一次參選,在這之前我擔任過時代力量中央發言人,也有在立法院擔任過林昶佐的國會助理。林昶佐競選時,我也同時擔任競選總幹事。以及,我是念台大政治的。
丘:你有社會運動的經驗嗎?是怎樣開始參與政治的呢?
吳:我最早開始接觸的,就是社會運動。比較深入接觸社會運動應該是從318太陽花運動的時候開始,因為剛好認識一些社運團體的朋友,像是有朋友在黑島青陣線,他們之前本來都在從事反服貿倡議,那時候就一起衝到立法院裡面去。我本來就有關注服貿這個議題,大概2014年馬英九第二任開始,他就很明顯一直在拉近台灣跟中國的距離。我對這些事情感到焦慮,所以一起參加太陽花運動表達抗議。過程中,剛好有機會代表這個運動在電視媒體上接受訪問,就有被看到。後來還是希望可以繼續發揮一些影響力,關心社會上的議題和政治的進程。
圖片:吳崢前進松山信義/臉書
因為雖然太陽花運動結束了,但執政黨還是國民黨。他們還是繼續推動一些跟我們價值理念相左的政策方向,包括核能跟中國之間的距離等等,所以那時候還是選擇繼續用社會運動街頭路線的方式去抗議和挑戰國民黨政權。正式開始參與政治工作是2015年時代力量成立的時候,那時候Freddy(林昶佐)找我,說服我一起加入時代力量。我那時候沒有選擇直接加入時代力量,但後來他說,不然我來當他的競選總幹事,加入他團隊,我就答應了。這算是我開始政治工作的契機。
丘:為什麼你會決定以時代力量的候選人參選呢?你覺得時代力量代表什麼價值觀呢?
吳:時代力量這個黨的路線大概有兩個面向,一個是在國家主權定位上,我們是一個堅定的台獨政黨。我們是一個堅定主張台獨的政黨,也支持台獨;另外一方面是社會方面,我覺得時代力量是相對中間偏左的路線。這是這個黨最主要的兩個屬性。
長期來看,時代力量其中一個中心目標是希望可以在政治上和民進黨一方面競爭,一方面合作,兩個互相競爭執政權的本土政黨,而在這個過程中,把國民黨邊緣化。基本上,台灣過去民主政治發展到現在幾十年,一直都是國民黨、民進黨兩大黨互相競爭輪替。但是國民黨、民進黨之間最主要的差異,最主要的分野,還是在於統獨立場和對中國的距離這件事情上。在這樣的大格局對抗之下,很多社會面向或其他議題都沒有辦法在這裡面成為社會上的主流議題。在我看來這是比較可惜的事情。然後也因為國民黨跟民進黨是完全對立的狀態,所以很多事情基本上只要一方提出,另一方一定反對。可能在執政互換後,兩邊立場再各自交換。對台灣政治來說,常常處在虛耗之中。如果時代力量可以和民進黨共享一個比較相近的價值觀,不管是在地的部分,還是在社會公平正義的部分也好;雖然民進黨可能比較保守,時代力量相對比較基進。這樣一個拉扯過程,我認為是一個可以慢慢讓社會朝我們希望推動的價值前進。所以,這是我認同這個政黨的地方。
圖片:吳崢前進松山信義/臉書
丘:你認為你的選區有什麼特點呢?你的對手是誰?你又有什麼選舉策略?
吳:這次我們松山信義區共選十席市議員。原本現任有十席,但有一席陳孋輝這次沒有選,所以現任有九名要競選連任。加上我和其他的新人,總共有二十一位要去挑戰。二十一位要選出十個人來。
我們選區的特色,第一,我覺得松山和信義兩個選區的差異滿大的。松山區比較多商辦大樓、比較多國宅、比較多老社區。像是民生社區那一帶很有它的特色,是台北市很著名、生活品質很好的純住宅區。信義區,大家最直接想到的是信義計畫區,那整帶都是新開發出來的。除此之外,在信義區周邊靠虎山、象山,以及更南邊這一帶,其實也有很多比較老舊的社區和住宅。所以信義區本身自己的落差就滿大的。我覺得松山和信義都是算都市化程度比較高的地方。信義區因為有信義計畫區,以硬體建設來說,在整個台北是相對發展得比較前面的。所以我覺得因為這邊都是比較都市、人口比較密集集中的地方,但其實也是有一些社區老化的問題。這個不管在信義或是松山都有出現,無論是建築物老化、人口老化,民生社區人潮也減少了。像我剛剛講的信義區山區的周邊、福德街、信義路六段、大道路等等,這些地方的建築體都很老舊,都很需要都市更新。所以我覺得對這樣的選區來說,滿多人期待有新的力量進來,新的氣象可以改變。我覺得這是身為新人的我在參選的時候相對優勢的地方。
丘:那你有什麼選舉策略呢?
吳:基本上時代力量最主要的支持群眾比較年輕,大概是二十到四十歲區間。但我們在競選中遇到一個挑戰,雖然這些人是我們支持者主要族群,但他們也是相對不容易接觸的一群。因為我們平常去菜市場、去掃街,或是一些鄰里活動,那些會固定在社區裡遇的到,大概都是年齡比較高的長輩們。當然我們要爭取長輩們的支持,這是一定的,沒有個政黨會放棄向多數人爭取支持。但對我們的挑戰就是,我們最主要的支持群眾是相對不容易接觸的。所以這方面,我們比較仰賴媒體上的曝光、網路上的宣傳,讓大家看到我們。當然除了媒體、網路上的宣傳行銷之外,我們也依靠傳統選舉的方式,在路口掃街拜票、買廣告看板,用傳統曝光方式盡可能觸及二十到四十歲年齡之外的選民。
圖片:吳崢前進松山信義/臉書
丘:你覺得你跟其他候選人的差別在哪?你有什麼特色?
吳:我們這個選區相對比較保守,基本上現任的議員很多都是連任非常多屆。我們這個選區有一個國民黨的議員叫陳永德,他從二十幾歲就開始當第一任議員,到現在大概是競選第五屆,他現在五十幾歲,所以他已經連任非常久了。其他好幾位議員,都是連任好幾屆。當然,他們在地有比較深厚的經營基礎,但對我來講,同時這也是一個優勢,他們一定形成一個大概的固定模式,他們也有這段時間所產生累積的包袱。
所以我覺得我的優勢是,我加入時代力量以後有經歷過青年的政治實務訓練,包括在立法院當過國會助理、在黨中央擔任過黨職。政治系統怎麼運作,怎麼在體制裡面去折衷、協調,幫大家爭取到成果,這些事情我是有經驗的。但同時我是一個年輕的候選人,來自一個年輕的政黨,所以我們可以更沒有包袱,更不受在地利益結構的侷限去突破既有的限制,指出一些大家可能不敢講的事情。
譬如說,台北市現在在推公共住宅的建設,其實這件事情遭到很多在地居民反彈。當然,當現在的議員和這些在地的居民以及地方上的組織連結已經非常緊密,就算對台北市的公共發展來說,公宅的建設是必要的,他們也很難支持推動,他們可能頂多在中間左右折衷,或扮演一個中立的角色。但對我來講,我比較沒有這樣所謂的人情包袱或限制,所以我可以更站在台北市需要的方向來推動市政建設。
丘:你在這次選舉上需要克服什麼挑戰呢?
吳:最大的一個挑戰是市議員本身是一個比較基層的選舉,基層的選舉意味著說在媒體上受到的關注度不怎麼高。因為譬如說大家看選舉,最主要還是關注的市長候選人的動向。但對政治人物來說,我們的能量跟動能都來自大家的關注,因為我最終是需要得到選票支持。選票支持之前一定需要認識我,這也就是我們常常講的政治人物的聲量。但是當你在選市議員這個層級的時候,你是比較難去爭取曝光跟聲量。
圖片:吳崢前進松山信義/臉書
特別是時代力量這樣一個基本上以「空軍」起家的政黨,在這樣的基層選舉裡挑戰更是直接。所以在這次選舉我們得用一些土法煉鋼的方式,像是沿街一家一家拜票,必須這樣才能補足。尤其是今年選情特別冷,大家對今年的選舉提不起興趣,我們必須付出更多努力去平衡這個落差。另外因為媒體本身的擴散跟渲染今年比較少,對政治人物來講,我們必須站在主動方。所以現任的市議員他們就會砸下很多宣傳經費,買非常多的廣告看板,很巨大的商業規模看板等等,用這種強制性的曝光來補足媒體上的缺少。對我來講,因為沒有這種財力和資源,這是我們比較大的挑戰。
丘:你覺得時代力量或第三勢力的出現,和現在世界各地的青年政黨出現的趨勢類似嗎?
吳:我覺得有關。台灣這幾年,從反媒體壟斷、洪仲丘、318,到現在時代力量的出現,這跟國際上整個政治情勢是連動的,因為現在國際上各地各國的政壇這幾年都出現反建制的風氣,甚至有所謂的民粹現象。
基本上成因有兩點。第一是說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還沒找到一個很好的方法來對應全球化所產生的衝擊。也就是全球化讓貧富差距拉大,或是中產階級流失,或是原本社會競爭,因為外國的挑戰者,或是資本流動,導致原本可能透過一定的路線慢慢累積的社會地位跟收入,現在變得斷裂。所以種種的壓力跟焦慮讓大家對於現狀是很不滿。再來是大家對於傳統的政治模式也因為這樣感到不信任,感到厭倦,所以會特別期待有新的、不一樣的東西進來。我覺得這個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類似的情形。
丘:蔡英文已經上任了兩年,你覺得今年選舉跟2016年選舉有什麼不太一樣?有什麼改變呢?
吳:有,我覺得大家對政治失望的氛圍越來越強。在2016的時候,大家對民進黨普遍寄予非常高的期望,所以民進黨在國會得到了史上第一次過半,台灣民主史上第一次,總統也贏了,所以等於是完全執政。
圖片:吳崢前進松山信義/臉書
在執政到現在兩年之後,對很多民眾來說,可能政府的表現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我覺得這導致了很多人對政治體制更加不信任,這對我們做政治工作或是參選民意代表的人來講其實是一個衝擊。因為政治人物是需要透過信任來跟每一個人連接在一起的,如果普遍氛圍是對整個環境、整個體制都感到反彈的話,就台灣的民主來講,這也是一個要面臨的挑戰。
丘:最後還有什麼想對台灣讀者和國際讀者說的嗎?
吳:像我剛剛講的,我覺得政治的核心來自於關注。不管是我要競選民意代表,或是從小的里長,大的到市議員、立法委員、總統,到整個台灣這個國家,我覺得都是一樣道理。所以如果有越多人瞭解台灣現在面臨的處境與關注台灣的狀況,對我們的發展和突破更有利。
其實習近平上台以後,在他主導的中國,開始走向與以往胡錦濤所謂「韜光養晦」路線不同,他對外展示他的霸權跟壓力,不只在亞太地區,包括非洲、中亞,中國都在擴展它的實力,希望成為可以跟美國平起平坐抗衡的第二超級大國。
台灣長期以來一直在承受中國的壓力,台灣和中國關係越來越緊張,面對的壓力越來越直接,我們也比以前更需要大家,包括來自外國讀者的關注,來幫助我們把台灣面臨的問題與處境擴散讓更多人知道。我覺得這是台灣很需要大家的地方,所以希望來自國外的讀者可以繼續關注台灣發展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