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琦欣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翻譯者:William Tsai王年愷
圖片:圖文不符

六月底的上海

兩個月前,上海出現了大規模的群眾動員,有些報導宣稱,多達五萬人參與了反對興建化工廠的環境議題示威。西方媒體卻完全不曾報導,即使華文媒體的報導也很稀少,中國媒體幾乎不報導這個事件,台灣、香港等中國周邊華文國家及地區的媒體則多半試著從社群媒體或微博上蒐集資訊。既然中國在全球事務上可說是東亞最重要的國家,過去一星期的一連串示威抗議直到今天在西方世界仍然幾乎沒有報導,就很令人意外了。更奇怪的是,持續發展了一周之久的新聞事件竟然缺少媒體報導。

過去一周的抗爭行動始於 6 月 22 日的示威,抗爭者們佔領了上海市郊金山區政府前的廣場。抗爭者在這兒過夜,並且在晚間發動了大型示威遊行,儘管 6 月 22 日當天的確切參與人數難以估計,有人說是幾百人,也有人說是幾千人。據傳,6月27日星期四晚間共有三萬到五萬人參與抗爭,這是示威行動的最高潮;但6月27日警方逮捕示威者,動用三輛巴士載走之後,目前這一輪示威似乎也告一段落,6月29日之後,抗爭多半已經平息。警察拔槍指著抗爭者,以及抗爭者掀翻車輛的圖片都在流傳著。

由於警方登記現場參與者姓名,同時銷毀攝影者或紀錄者留下的相關紀錄,導致抗爭的細節至今仍很片斷。然而,相關消息到了現在才逐漸滲入中國以外的華文媒體,多半是透過一些在香港和台灣社群媒體上走紅,以繁體中文書寫的網路名人轉發。事實上,BBC等西方媒體是有到現場的,但記者被警方強制驅離之後,他們也就沒再繼續追蹤報導;上海人、自由亞洲電台及其他媒體也有些英文報導,但大多仰賴二手消息。

雖然有關當局否認上海當地要興建PX廠,但抗議人士仍舊上街頭反抗。PX(即對二甲苯)是一種用於生產塑膠與聚脂纖維的化學物質,是中國空氣汙染的重要元兇之一,釋放到空氣裡亦會對人體造成危害。

在中國境內,每年因為空氣汙染而死亡的人數,據估計有50萬到120萬。不過,造成上海抗議事件的導火線,很可能是因為6月23日一項環評報告公佈之後,政府就宣佈暫停一切環境評估程序;這顯然是因為報告裡公佈的結果引起社會大眾的反彈,而政府則希望未來不要再引發爭議。

PhotoCreditRevolutionNews圖片:Revolution News

中國政府某些人士過去倡議政策來挽救中國當地的環境政策,確實有贏得人民的贊同與青睞;但是,當人民要求改革的聲浪過高時,政府似乎就會退縮。過去一年以來,空氣汙染確實成為重大的議題:紀錄片《穹頂之下》即說明了這一點,而該片後來也大為流行;另外,我們也可以將最近的抗爭,視為針對層面更廣的全國空氣汙染議題的反應。不過,當社會上的反彈聲浪超出政府能控制的範圍後,該片即遭到禁播。更全面來看,我們可以視這個現象為中國政府政策的傾向:當人民要求環境正義的聲音超出政府的控制能力時,政府會怎麼做?

對二甲苯工廠在中國格外不受歡迎,因為它們會釋放 PM2.5;這種微粒造成的死亡率比起抽菸還高,因空氣汙染造成的死亡有時亦會歸咎於此。但除此之外,對二甲苯與其他化工廠也因為工廠意外造成的大規模傷亡與災害,使得人民不歡迎這些化工廠。舉例來說,對二甲苯工廠過去就曾經成為大規模抗議的目標:去年四月,廣東計畫興建對二甲苯工廠,就有數千人進行抗爭,最後警察鎮壓的爆力場面造成數位抗爭人士死亡。另外,今年四月福建一間生產對二甲苯的石化工廠爆炸,造成數百人受傷,超過三萬人也因而撤離災區。當然,西方媒體在過去的這些事件上也幾乎沒有著墨。

國際媒體為何沒有報導上海的抗爭?

西方媒體會選擇報哪些事情,有時候會讓人詫異。假如我們看 2010 年代至今亞洲社會運動的歷史,看起來好像只有香港的雨傘革命才抓住西方世界的注意力。無論是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日本 2012 年的反核運動,或是香港在 2011 年最早的佔中運動,大都沒有引起西方世界的關注。即使在太陽花學運的高峰時有五十萬人上街,但台灣仍舊無法吸引國際關注,大多是因為台灣在國際社會上較不為人知所致。但若是從國際能見度這一點來看,我們就很難理解日本的反核運動為何沒有引起國際社會關注;畢竟日本的國際地位相當顯著,而 2012 年的反核運動在該年讓八萬人走上東京街頭,是日本從 1960 年代的學生運動以降規模最大的社會運動。

PhotoCreditRevolutionNews2圖片:Revolution News

即使中國很可能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東亞國家,過去上海 PX 抗爭一週的事情卻沒有人大幅報導,實在很讓人訝異。香港的雨傘革命或許能登上大版面,是因為這是一場「完美風暴」,畢竟有太多被中國政府驅離的西方記者都居住在香港,以便在外地繼續報導中國相關的新聞。但是,難道像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會,就沒有足夠的西方記者來報導這樣的事件嗎?應該不是這樣吧!在此可以推測幾項原因,來解釋抗爭事件為何缺乏報導。

首先(也是最顯而易見的原因),我們可以指出中國政府的審查制度,以及審查制度如何干預中國內外的政治敏感事件。不過,就西方媒體來說,它們能在中國境內報導新聞,本來就一直在挑戰審查制度的極限,而它們在報導敏感議題時,有時又會自我審查,因為記者需要中國政府同意才能繼續留在中國境內。上海一事的情況是否如此?倒也不一定,因為西方媒體有試圖報導這件抗爭,卻遭到暴力、強制驅離。不過,這是西方新聞媒體和學術研究在探討中國有關的議題時更全面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存在主義式的難題。另外,讓人意外的是,西方記者被驅離之後,上海的抗爭依然沒有成為新聞上的要聞。

再者,關於在上海這種重鎮發生、多達五萬人上街頭的抗爭為何沒有人報導,有可能是因為西方新聞媒體難以評估社會運動的相對規模。值得我們重視的是,西方媒體報導上海示威人數時,都說是「數千人」而非「數萬人」;但由於西方媒體難以在中國計算大規模人數,因此亦難以辨識示威規模到底有多大,以及示威到底有多重要。任何一位有參與過大量示威遊行的人都會知道,不論示威的規模有多大,就算是有數萬人上街,只要過了幾條街,示威抗議就會逐漸消散到城市空間之中。另外,數千人上街的示威遊行,不論在中國境內或境外,都是相當常見的事情。

PhotoCredit博訊圖片:博訊

有鑑於此,西方記者很可能沒辦法準確判斷這項抗議的規模和重要性。就香港的雨傘革命來說,西方記者就算不講抗議的規模有多大,也能指出這項抗議的重要性,因為雨傘革命明顯會在中國對香港(與其他週邊的地方,但不包含中國大陸本身)的關係上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上海對二甲苯的抗議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因為對中國來說,這看起來完全像是國內的議題。因此,西方媒體對於對二甲苯抗議事件缺乏報導,更廣義來說也造成國際媒體缺乏報導。

更全面性的國際問題?

到頭來,上海對二甲苯的抗議其實是國際議題,而非中國國內議題。首先,環境保護是全球性的議題,因為中國工廠造成的環境汙染會飄移到世界其他地方:過去幾年來,台北的空氣品質確實有受到影響,但是汙染物質甚至還會遠及美國西岸。

但是除了怪罪中國影響其他國家(有些人確實這樣做),我們更能指出這個問題的國際性,以及任何解決之道必須藉由跨國的手段達成。舉例來說,以對二甲苯的抗議而言,有意思的是有些報導將矛頭指向台灣的公司,因為上海預計興建的對二甲苯工廠,其擁有者是惡名昭彰的台灣企業家陳由豪。

這個問題的根源是處處充滿無止境、不受限的資本,人命賤於獲利與產量,而國際企業家將獲利建築在他人受苦之上的開發主義意識型態;而當下的問題如此,自然不是台灣、中國,或任何國家所能解決的。這種攸關開發主義的問題在東亞處處可見,特別是當公、私領域之間的緊密關係讓企業家有不當的能力來影響政策之時;中國便是明證,當地的政府會窮盡一切方法來取悅企業家。陳由豪本人也是如此:這位富豪與李登輝前總統、施明德,以及其他政治要角關係密切,與陳水扁前總統是死對頭;陳由豪之所以會逃亡到中國,正是因為陳水扁追查有關的大型掏空案所致。就這方面來看,陳由豪案看得出台灣政府同樣覬覦開發主義意識型態的利益,替企業家開路,讓他們罔顧人命而獲利。

不過,陳由豪的貪婪跨越了國界。他之所以惡名昭彰,正是因為他與台灣和中國的政客皆發展出良好的關係,好讓他們讓他取得商業特權。陳由豪也許是當代風氣的象徵:他無止境的貪婪不受國界拘束,中國與台灣當局也都願意讓步給他,以刺激所謂的「經濟發展」。這樣的說法也能套用在其他藉由無窮資本殘害人民的台灣企業家,如鴻海/富士康的總裁郭台銘(郭台銘更是中國國民黨的重要支持者)。陳由豪、郭台銘等人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敵人,而是台灣與中國人民的共同敵人。

因此重要的是,當環境問題由開發主義意識型態與跨國資本主義造成,並且跨越國界藩籬時,這些問題就必須以國際的方式來應對。但是,我們又要怎麼樣子讓大家意識到,這些議題其實是國際性的議題?過去幾天以來,台灣網路瘋傳的貼文讓大家開始意識到台灣和香港的問題:這只是個開始,但也待未來方知影響。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