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琦欣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圖片:時代力量臉書粉絲頁
翻譯:William Tsai
儘管民進黨在 2016 年大選一如預期當選了總統,也拿下國會多數,更加出人意表的則是時代力量這個從未參加過選舉的全新政黨異軍突起。而在最近這次選戰期間,我們看到了許多第三勢力政黨從太陽花運動過後的公民社會興起,包括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以及自由台灣黨。
在這三個新政黨之中,唯有時代力量成功取得了立法院席次。但在時代力量、社會民主黨、自由台灣黨看來都有希望進軍國會的那段時期,我們注意到,關注臺灣政治的西方觀察家其實相當不安,他們擔心這會破壞掉臺灣兩黨政治的穩定結構。不過就算其他第三勢力政黨都未能成功取得立委席次,但在時代力量正積極於臺北之外的各地拓展權力基礎設立地方黨部之際,「多黨政治在臺灣是否可能」仍然是一個重大問題。
換言之,人們害怕在中國國民黨注定衰微的今天,大選結果所產生的選舉政治體制,將使立法院內不再由兩個勢均力敵的政黨互相制衡。引人憂心的可能局面會是毫無疑問的一黨獨大,或者不只兩個政黨得在立法院內角逐勢力,卻沒有哪兩個政黨有能力彼此制衡。
圖片來源:《聯合報》
實際上也有些人表示,即使國民黨的所作所為嚴重危害台灣民主政治,讓國民黨存在下去還是更適當的。為什麼呢?提出這種論點的人舉出一個看似客觀的事實:在民主政體之中,兩黨制民主已證明是最穩定的治理型態。在這套架構之中,兩黨制民主政體被認定是「成熟」的民主政體,多黨政治則被認定為失序、混亂甚至危險的。
耐人尋味的是,臺灣的第三勢力政黨黨員一再宣稱他們對臺灣多黨政治的想望是取法歐洲,但美國政治學界斷言兩黨制民主才是最穩定的政府型態。美國政治學家一向慣於將美國模式投射到世界各地,認為美國模式才是政治發展的理想型與終點,他們常常是這樣總結:因為兩黨政治存在於美國,所以對全世界來說也會是最穩定的政府型態。
比方說,政治學界公認具備客觀性質,足以成為「法則」的幾個原理之一──杜瓦傑法則(Duverger’s Law)斷言,採用相對多數決(FPTP)的選舉制度,或是贏者全拿的單一選區制,本質上會造就兩黨政治。理由之一是只有最大的兩個黨才有獲勝機會,因此選民不會投票給實際上沒有勝選機會的政黨,像是第三勢力,這將導致第三勢力政黨逐漸消亡。還有個說法是,由於政黨要在選區內取得多數才能拿下席次,政黨就必須具備強大的地方勢力基礎才能勝選,因此群眾基礎龐大,但是在地基礎相對薄弱的政黨勝算隨之降低。
不過就算美國產生了兩黨制民主,像英國、加拿大和印度這樣採用相對多數選舉制卻沒有發展出兩黨政治的例子也還是所在多有,杜瓦傑法則在此似乎就不能成立。除了加勒比海的幾個國家,幾乎找不到近似於美國兩黨制的例子;就算杜瓦傑法則在這幾個國家的例子裡有其用處,也還是不能一體適用。同樣道理,首先要問的是,當臺灣的選舉制度並不純然建立在相對多數決之上,還包含了比例代表制,杜瓦傑法則這樣的原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適用於臺灣?
換言之,被選進臺灣立法院的代表並不純然是在單一選區贏者全拿的基礎上投票選出的,因為臺灣也有政黨票數決定的比例代表。選民不只是投票選出區域立委,同時也投票給政黨,再按照得票比例分配各政黨的不分區立委席次。
這套名為並立制投票(MMM)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在日本、韓國等其他亞洲國家也同樣使用。德國、紐西蘭等國使用的單一選區兩票制則是聯立制投票(MMP),它和並立制的不同在於比例代表與區域代表之間具有更大的連動關係。對於單一選區兩票制(即混合式選舉制,mixed system)的戒懼,有一部份大約來自於這種選舉制是相對新穎的,許多率先適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國家又是新近脫離威權或共產極權的新興民主政體。照這樣說來,臺灣現階段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也就不令人意外了,因為臺灣也才脫離黨國威權不久。
比例代表制選出的議會通常更能促成第三勢力政黨興起,卻也更能令其瓦解。比方說,2005年 區域立委選舉改為單一選區多數制之後,台灣團結聯盟(TSU)由於在地支持基礎相對薄弱而遭受打擊。儘管台聯在 2012 年立委選舉仍能經由政黨票比例保持不分區立委席次,但在 2016 年這次大選卻因政黨票數低於不分區立委門檻而有徹底泡沫化之虞。
反過來說,這套選舉制度也讓時代力量得以從先前微不足道的第三勢力政黨,靠著政黨票一舉贏得兩席不分區立委,並在區域立委當選三席。這是一場苦戰,因為時代力量是在傳統泛藍選區推出候選人競選,以避免和民進黨競爭,藉由讓民進黨相信他們在這些民進黨不曾勝出的選區仍有勝算,而「禮讓」他們不推出候選人;這是由於時代力量的選民基礎多半與民進黨重疊,兩者相爭將會瓜分票源,讓國民黨漁翁得利。民進黨願意禮讓的另一個理由,則是既然他們在某些選區毫無勝算,不推出候選人以節省大量資源看來是更合乎戰略考量的決定。
的確,杜瓦傑法則斷言政治體制向兩黨政治發展的趨勢,將使各政黨預見瓜分票源帶來兩敗俱傷的後果,而促成政黨結盟。雖說臺灣並不像美國那樣只有民主、共和兩大黨,但臺灣的政治光譜仍可分為泛藍、泛綠兩大陣營,皆由許多政黨組成。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為時代力量站台造勢。圖片:洪慈庸臉書粉絲頁
那麼,多黨政治在臺灣究竟有沒有可能?就算時代力量如今面臨了是否繼續與民進黨合作的課題,它多半仍在泛綠的軌道上運行。我們可以看看民進黨未來是否還會像這次大選那樣,樂意與他們協調合作;此外,時代力量也表示他們不排除和國民黨合作,這可能成為另一項引發民進黨內部矛盾的議題。杜瓦傑法則倒是準確地指出,第三勢力要在兩黨宰制下的選舉制度中站穩腳跟,將是一場苦戰。時代力量能不能打下足以與民進黨一較長短的基礎?今後其他政黨又能否崛起?
無論如何,如果認為兩黨政治是包含臺灣在內的全世界政治第一要義,恐怕是一大錯誤。雖說兩黨政治遠遠不是規範全世界政治的標準,它還是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政治穩定;比方說,投票的選項有限,特定行動應當由哪一政黨承擔責任也就更能釐清。但是區域選舉採用的單一選區多數制,卻足以導致未必具有明顯差別的兩大政黨宰制政治;它也會排除獲得民意支持,卻缺乏強大在地權力基礎的團體在任一選區參與政治的機會。臺灣的選舉政治更因外省人對抗本省人的族群政治而複雜化,遑論原住民遭受的邊緣化甚至排擠,這意味著臺灣的政治鬥爭不只是政治或意識型態立場的鬥爭,還是族群立場的鬥爭。特定族群在政治上遭受排擠的問題,在目前的政治體制中仍然無解。但首先還是要說,儘管臺灣的單一選區兩票制並不符合杜瓦傑法則的標準,還是有人嘗試將兩黨政治投射到臺灣上。
因此,在現行政治體制中,很大一部份人口都被排除在外,無法在政治上真正得到代表。既然政治代表的缺乏已經是臺灣政治的一大問題,臺灣今後的選舉政治如何在兩黨政治壟斷之外找出替代方案,也就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