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琦欣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圖片:NASA
翻譯:William Tsai

相對於中國的臺灣:使臺灣成為小國的規模製作

很有趣的一點是,雖然聽來違背直覺,但從數據上判斷,臺灣一點都不是小國。例如:2015年的臺灣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中人口排名54,國內生產總值排名21。這當然意味著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人口都比臺灣少,經濟規模也比臺灣小。可是臺灣為什麼會被看成一個小國?人類學家Anna Tsing的「規模製作」(scale making)概念或許是一套有用的工具。被看成大國或小國通常反映了全球化的規模,而非實際上的相對規模。

比方說,臺灣的人口比澳洲多。臺灣被看成小國,而澳洲的人口比臺灣少,又有誰會說澳洲是小國?澳洲的地理面積廣闊,因此被看成大國,儘管它的人口比臺灣少,經濟規模與臺灣相去不遠,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是世界第19;可是讓臺灣相形見絀的是,澳洲是全世界地理面積第6大的國家,臺灣則排名139。

以下這一點也有益於澳洲:它是個西方國家,而且被看成具有獨特文化認同,與美國、英國等等以高加索人口為多數的其他英語系國家明顯不同。可是臺灣在國際社會上只有在與龐大的鄰國中國產生關聯時才會被想到,即使能和中國區別開來,也在明明並非小國的情況下被看成小國;因為它總是相形見絀於中國,而且只被拿來和中國相提並論。

PhotoCreditWikiCommons1855年臺灣、中國、朝鮮、日本地圖。圖片:維基共享資源

當然,中國在2015年既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國內生產總值最高的國家。中國的13億人口相對於臺灣的2300萬人,大約是臺灣的56倍多;2015年國內生產總值19兆5100億美元相對於臺灣的1兆1140億美元,也是臺灣的17.5倍之多。但這是否就意味著臺灣的存在相對於中國簡直微不足道,在中國面前只能化為烏有?絕非如此。

要是我們回想一下,當希臘有可能退出歐盟歐元區,所引發的焦慮及其導致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帶給全世界的影響,我們或許會注意到,在2015年,希臘1070萬人口在全世界排名第83,國民生產總額2816億美元則排名全球第56。倘若希臘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如此顯而易見,我們也得看到,臺灣的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都多過希臘。

事實上,照這樣說來,當人們想到中國出兵征服臺灣的情景,也就可以想像全球經濟會因此遭受重大影響,即使不考慮出兵攻臺可能對中國自己的經濟造成何等衝擊。臺灣在緊密相連的東亞經濟體系之中作為關鍵連結,作為東亞「雁行模式」一環的地緣政治角色,萬一經濟在中國武力侵犯下遭受破壞,將會產生影響其他地區經濟的漣漪效應,其規模將足以對全球經濟帶來重大損害。儘管如此,對於臺灣的經濟或地緣政治思考卻出現了闕漏,臺灣只因為與中國相形見絀就被當作無足輕重,甚至弔詭地預設臺灣可能被併吞一事對世界其他地區都不會真正產生影響,只因為臺灣會自行消散在巨大的中國之中。

跳脫規模的虛假認知思考

沒錯,就算是美國或中國的一個州、一個省或一個城市,都有可能在人口或地理面積上大過臺灣。但實際上,中國或美國這樣的國家相對於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與其說是標準值,不如說是巨大的例外。要是臺灣相形見絀於美國或中國,這並不表示臺灣真的是小國,而是意味著中國和美國都是大國。我們考量一下中國和美國這樣的超級強權大國在人口、地理面積及經濟規模等方面,與相對於世界大多數國家仍稱得上龐大的德國、法國等「中等」國家之間的巨大落差,或許就能發現這點。

雖說中國相較於臺灣當然是大國,但我們或許會注意到,中國政府是如何運用地大物博的自我宣稱,將自身的內政與外交正當化。例如,它們說因為臺灣是小國,臺灣就是中國的一部份,無論臺灣人怎麼想,既然臺灣人口遠遠少於中國,少數人的看法就可以直接無視。

照著這樣的思路,中國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鎮壓,也在限制少數民族移動自由等措施是維持中國這樣的大國秩序所必須的主張下得到正當化。更不用說,舉例而言,美國的地理面積實際上比中國更大,但無論美國有怎樣的種族問題,都還不至於非得將少數族群圈禁在特定的隔離區域之中不許任意移動不可。

PhotoCreditJapaneseMap日本明治年間的臺灣地圖

中國在斷言龐大的空間規模令其公安維穩措施成為必要的同時,也為了將領土主張正當化而加入了規模的時間面向:它堅稱臺灣、西藏、新疆等地從五千多年前的古代就是中國的一部份,因此今天也都毫無疑問屬於中國。由此觀之,提出五千年歷史的巨大時間規模是為了宣示當下的主權。

但這實際上是全球化過程中的「規模製作」,我們經由這一過程看到了「規模」的建構反映著地緣政治與經濟的現實,乃至它有可能成為服膺於帝國目標的虛假現實認知賴以建構的工具。但我們或許可以經由深思全球化的規模製作所帶來承載著意識型態的認知,並提出對照,跳脫意識型態帶給我們的認知之外思考,而重新考量對於規模的真正感受。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