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黃金菊

Languages:
中文
圖片:Yoxem/WikiCommons/CC BY-SA 3.0
編輯:詹斯閔

參與反美麗灣運動的在地居民、台東卑南鄉莿桐部落的林金蒂和林淑玲母女家,突然收到台東縣政府公文,表示將在1021日早上8點開怪手來強制拆除林家。消息一出,立即引發眾怒:為什麼違法的美麗灣沒有被拆除,而正在申請保留地增劃編的族人卻被迫遷?

從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角度出發,這不僅再次顯示出連續殖民的遺緒,也表示當前臺灣似乎仍沒打算認真解殖、清算過往。

原住民族保留地的爭議,至少可以上溯至日治時期。眾所周知,原住民族原本不需要照著現代國家的所有權邏輯(無論是國有制或私有制),便能以共有土地的方式從事生產與種種活動。但在現代國家進入之後,一切都被暴力改變了。

在日本殖民臺灣的元年(1895),日本就已頒布「官有林野與樟腦取締規則」,將山林收為國有。緊接著,便是將原住民族的活動範圍限縮於「准要存置林野」,也就是所謂的「蕃人所要地」。最後則再配合集團移住、定耕等方式來改變準要存置林野的生產型態。而伴隨這過程一同展開的,則是由「文明人」設置的、極端不文明的暴力裝置——隘勇線。

矢內原忠雄早在《帝國主義下的臺灣》便梳理了此過程,並將其視為日本在台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過程之一。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談論資本原始積累時,其指的是國家透過權力強制收奪共有的土地,將其國有化或私有化,轉為替資本積累而服務的工具。之所以是「原始」積累,正是因為這強制徵收共有地的過程便是資本主義的基礎。同理,矢內原也指出,「蕃界的林野利用亦是透過政府強權來達成的資本原始積累」。

經濟保障或法律保障並沒有先於土地所有權。相反地,以非法的軍警力量強制徵收共有土地之後,法律秩序與經濟秩序才得以建立,資本在此時才能夠入侵「林野」。這是為何馬克思在談論資本原始積累時指出「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也是為何矢內原說「權力是資本原始積累的助產婦」。

戰後,號稱解放「山地同胞」、打著反殖旗幟的國民黨來到臺灣,卻接收殖民者的戰時產業來替其反攻大陸的妄想服務,同時也延續殖民者的山林政策,繼續殖民原住民族。國民黨的保留地政策,就是接受被日本國有化的山林,並對其進行所謂產權國有化。原先的「蕃人所要地」基本上只是改名為「山地保留地」,並在1958年開始進行保留地地籍測量。1966年測量完之後,便開始進行私有化過程、賦予所有權並澈底破壞土地的集體所有性質。

早在1980年代開始的民主化運動中,原住民族便發動了三次還我土地運動。前兩次要求歸還如台大實驗林等國有土地,第三次(1993年)則進入到主權層面的訴求,要求原住民族的主權。然而,政府卻是以「增劃編」保留地的做法,迴避主權問題,且仍以私有制的邏輯「施捨」土地給個別的原住民(而非原住民族)。

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什麼?七折八扣的土地政策,要求原住民族自行申請保留地增劃編。而在增劃編申請過程中,政府便來強拆族人的住所。這若不是服膺於資本邏輯的連續殖民是什麼?殖民不是過往,反倒在當下反覆顯現出來。轉型正義的前提,就是抵抗連續殖民。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