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琦欣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圖片:楊智強
破土編輯丘琦欣採訪獨立記者楊智強關於報導的「邊境之眼」。
丘琦欣(以下簡稱丘):是否可以請您簡單自我介紹,讓讀者對您有初步的認識?
楊智強(以下簡稱楊):我是獨立記者楊智強,至今有11年到12年的記者經驗,上一份工作是在調查報導媒體「報導者」裡擔任全職記者,大約三年半的時間。曾經做過比較重要的題目涵括「香港反送中現場報導」、「揭發東亞毒品販運鏈」、「柬埔寨詐騙、人口販運議題」、「烏干達學工被騙來台」、「台灣國防、民防改革」等相關議題。去年5月我從報導者離職,再度成為獨立記者,主要採訪的議題是以緬甸內戰與相關事務。
去年至今我已經到過泰國5次,每次都待上1到2個月的時間,大部分在泰國的時間都待在泰緬邊境美索(Maesot)這個小鎮。待在美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可以快速進入緬甸,並且在美索,有很多從緬甸逃出的政治犯、流亡記者、平行政府、反抗軍與難民等人物。那裡是目前採訪緬甸的最前線,所以我從報導者離職之後,長期來往泰國、緬甸與台灣三國。
丘:什麼樣的契機讓您開始報導緬甸相關的事件?
楊:2015年11月是緬甸從1948年獨立以來首次全國民主大選,讀國際關係的我認為這會是緬甸的歷史時刻,因此我跑到緬甸觀選、採訪,我感受到了一個國家人民對於民主自由的嚮往以及緬甸人民的純樸與熱情。自此,我就常常前往緬甸與周邊國家採訪緬甸民主政體上台後的相關新聞。
2019年我回到台灣擔任報導者全職記者後就少去緬甸,也認為緬甸正在走向民主的道路,因此我把自己的重心放在採訪台灣的新聞。但是2021年2月政變爆發後,原本以為會慢慢找到自己民主道路的緬甸居然走了回頭路。
當下我透過網路採訪了一些過去在緬甸認識的記者跟朋友,但是仍感覺隔靴搔癢,沒有辦法到新聞現場採訪,讓我耿耿於懷。2023年離職後,緬甸反抗軍政府的新聞被烏克蘭戰事以及以哈衝突等新聞蓋過,幾乎沒有人在討論緬甸的事情。因此,我希望可以透過自己過往採訪緬甸認識的人脈,前往採訪並且帶回來更多相關的新聞。
也因為這樣,我現在成為了少數中文新聞界持續採訪緬甸內部衝突的記者。
丘:「邊境之眼」這個計畫是怎麼開始的呢?
楊:如上題所說,緬甸新聞在國際受到忽略,相對不被重視。在中文新聞圈裡,報導的篇幅更是少之又少。頂多就是一些短篇的即時新聞,非常少有長篇得深度報導。
另外,中文在亞洲、東南亞甚或緬甸,因為地緣政治的關係,對於緬甸內部衝突的發展至關重要,甚至緬甸內部(緬北)就有很多中文母語者。因此我有了以中文長期、持續報導緬甸的想法。
再者,相較於中國、香港跟新加坡等地,台灣擁有相當充分的新聞、言論自由,台灣產出的中文新聞應該必須擔起責任,讓這個區域、甚或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更清楚了解到緬甸相關情勢的發展。
丘:您希望透過「邊境之眼」達成什麼呢?是否期待更多台灣人能關注和理解緬甸現況?
楊:邊境之眼(Border Eyes)這個計畫主要分成幾個成分:每個月的深度、長篇報導會投稿給中國(較自由的媒體、如澎湃新聞等)、香港、新加坡、台灣等國家的媒體,在這些媒體的平台上刊出,達到傳播廣度的目的。每週的短篇即時,則是透過跟流亡緬甸媒體合作,翻譯該媒體製作的即時報導成中文,在邊境之眼的網站刊出。
無論是長篇報導還是短篇即時報導,邊境之眼都會透過與流亡緬甸媒體人的合作,除了提供他們薪資、稍稍減緩流亡的困苦生活之外,也可以因為他們緬甸的人脈與知識,更深度的了解緬甸。
因此,這個計畫除了希望將新聞傳達給台灣社會之外,也會透過設立微博、微信等中國內部的社交媒體網站,傳播正確緬甸現在正在發生的事情。
丘:現在「邊境之眼」有哪些新計畫正在進行?能否多談一些與緬甸流亡媒體合作的內容?
楊:七月我們深入緬甸叢林,與反抗軍待了一陣子我們正在製作2支各8分鐘的新聞短片,透過鏡頭讓讀者可以了解現在年輕反抗軍加入叢林游擊戰之後,他們的生活過得如何。
另外,我也與報導者合作,即將推出長篇報導。該報導與緬甸的流亡藝術家合作,藝術家會幫深度報導會畫插畫,讓深度報導沒有辦法拍攝到的照片,透過插畫的方式呈現。
丘:對於當前的緬甸局勢,您認為國際社會可以提供哪些協助?台灣在這方面又能如何發揮作用?
楊:緬甸反抗軍政府的運動已經超過3年,雖然在去年底打開了一點新的戰線,但是政體來說,雙方仍在僵持。但也因為僵持不下,讓緬甸境內的經濟、民生都相當困難,甚至上個月CNN還有報導緬甸人民窮到要去賣器官才可以過活。
因為緬甸軍政府強力鎮壓,並且一直讓國家處於緊急狀態中,所以消息相當封閉,新聞記者無法正常進入、取得第一手新聞,讓緬甸內部的新聞難以抵達閱聽人手中。當然,鎖定「邊境之眼」每週跟每月推出的緬甸新聞,也會是中文讀者不錯的選擇。
現在外界能做的,除了盡量多方了解緬甸內的消息之外。如果台灣人希望可以幫助緬甸,每個禮拜天在新北市南勢角的緬甸街都會有義賣,台灣聲援緬甸聯盟會在街上設攤義賣,將籌得的資金捐回緬甸的反軍政府運動。這些資金將會是幫助緬甸反抗軍政府最好的資源。
丘:最後,您有什麼話希望跟讀者分享?
楊:雖然緬甸內部的抗爭看似距離台灣很遠,但是在中美抗爭的國際局勢下,東南亞國家會是中美角力的重要場域,很多原本在中國的工廠也遷移到東南亞國家,東南亞國家在未來對於世界的重要性,正在慢慢增加。台灣佈局東南亞,應該要拿出更多比過往更多、更有計畫性的努力。前政府新南向政策,也應該持續並且一定程度的擴大到各個領域。
另外,以緬甸政變為例,當時很少緬甸人會想到緬甸居然會踏上政變的回頭路,甚至有的人可能有了某些程度的警覺,但不願意面對這件事發生的可能。當政變真的發生時,大多數的人都是措手不及。
沒有發生的事,並不代表它不會發生。希望台灣社會可以未雨綢繆,對未來可能發生的危機,要更務實、切實際的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