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慕清 和 林郁絜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圖片:推特
編輯:胡景祥
翻譯:
洪延平

11 月 23 日,台灣教育部就「2030 雙語國家」政策舉行了首次協商會議,啟動了自賴清德副總統在 2018 年擔任行政院長以來民進黨既定的政策,因而再次引起台灣社會對於英語,以及是否應該成為「雙語」國家的討論。

雖然這個政策想要增進國際化的目標立意良善,但提升一個與台灣沒有文化關聯性的語言,這個政策在根本上可歸結於文化殖民主義。如果蔡政府當局尋求提高台灣英語水準,則該政策制定屬於教育體系,而不是一項將英文設定為官方語言的政策。此外,它引發了有關台灣本地語言地位的重大問題。

圖片:象心力/WikiCommons/CC

台灣確實已通過諸如《國家語言發展法》、《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和《客家基本法》等國家主要語言法案,而現在這個雙語政策直接把台灣各語言的平等地位視為政治上的既定事實。但在陳水扁總統任期內起草的《語言平等法草案》(編按:國家語言發展法前身),其失敗之處在於,它不是一部建立真正平等的統一法律,反而是將起草立法工作移交給不同行政執行機構,也僅提供了語言平等地位的基本底線,且在許多方面將各語言法都降低層級了。除此之外,眾多法案讓閩南語,客家話和幾種公認的原住民語言得到名義上的平等地位,例如在歸化中華民國公民時,可以用任何這些語言進行歸化考試;以及在大眾交通運輸上也會聽到以這些語言進行公告。但即使是這樣,護照和官方身分證明文件還是必須使用中文名稱,原住民的傳統姓名,只是可以依個人選擇以羅馬拼音拼出。

雖然和過去相比,現在已經是往前邁進一大步,幾十年的國民黨統治強加了華語的支配地位,然而從這些各異的語言法也可以看出,華語和閩南語是處於優勢地位的。名義上都是「國家語言」擁有平等地位,但這些語言在台灣社會中的影響力和重要性卻很不同,在日常生活中與公部門打交道時,也不一定有同樣的適用性。舉例來說,《客家基本法》在支持客家語言發展方面比《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強大許多。《客家基本法》保障了客語取得公務機關服務的權利,而原住民語言僅規定由地方政府機構提供「推廣」。

台灣有些原住民語言未得到官方認證且已瀕臨滅絕,不致力於此卻將重點方向轉移到英語能力。這項政策的支持者經常以新加坡和香港為例,它們採用英語並成功成為區域商業和貿易中心。但這兩者都與台灣的歷史脈絡截然不同。新加坡和香港採用英語並不是出於資本國際主義,而是英帝國殖民統治時的優勢語言,並藉由講英語的在地精英以正式教育強化成為現狀。

此外,也別忘了獨立後的新加坡在 21 世紀初因為提倡「講正確英語運動」(Speak Good English Movement),大大損害了具新加坡特色的英語以及其他少數民族語言的生命力。 在制定這種「正確英語」標準的過程中,當地工人階級的新加坡英語(也稱為 Singlish)及其使用者們皆被排斥為「不良英語」。儘管台灣沒有自己本土的特色英語,但重要的是,在推廣一個已經全球化、已是明顯優勢語言的同時,不要損害了我們的少數與原住民語言。

圖片:GaCush VonmaHao spko/WikiCommons/CC

政府若想做到如提案中,提升公務人員和商務人士的英語能力,與其把英語作為一種官方語言,更應該著重在提振教育系統。翻譯政府的官方網頁、鼓勵在辦公室說英語以及英語電視等,除了排擠台灣人在家中使用的其他多種語言之外,無助於加強英文能力的目的。

再者,培養英語能力主要的重點應該回到教育體系中的外語課,這樣學生就不必依賴不可靠的補習班和受過極少培訓的外國老師。一個台灣英語教育根深蒂固的問題是,公立學校系統內的資源和支持不足,迫使父母和學生必須找補習班。補習班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學制中的考試取得高分,而不是讓學生有效地學習教材並掌握重要的溝通技巧。

為了解決問題並實現提高競爭力這個經濟導向的「目標」,政府應將資源優先用於英語教師的培訓以及教材與課程規劃,而不是在當前這樣有限的教育資源及社會文化條件下,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台灣需要的是一種更有條理、更有效的英語教學模式。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植入一種特定的外語作為主要語言,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系統中的結構性問題。

這並不是說台灣在公共和私人領域不應該存在英語。在當今世界,英語能力的確幾乎是不可少的,因為英語是占主導地位的主要通用語言。然而正因為英語的國際統治地位,使得政府提案要產製更多英語電視節目根本是多此一舉;同時,台灣非華語的其他語言電視節目卻產量極少。

圖片:蔡英文/臉書

以多國語言交流的能力,並且使用多語言來提供資訊,確實可讓台灣對移民更友善。但重要的是,這世界上不是只有說英語的精英白領;國際化還必須包含許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的藍領工人,政府所推行的進步計劃之中,經常忘了需要照顧他們的勞動人權。蔡政府不應忘記,正如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院的何萬順教授所建議的:雖然英語很重要,但不是對每個人都重要。因此,改善教育體系中的英語教學只是台灣國際化的開始,再進一步甚至可以提供其他區域性語言,例如:越南語、印尼語或他加祿語。

「2030雙語國家」這個政策希望能提高國家競爭力與增進國際連結,確實是立意良善。但同時,語言不平等仍是台灣社會現況,更不該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拋棄台灣自己的語言,而且教育系統中外語教學資源不足的困境也還沒得到妥善的處理。

Thomas Batchelor (夏慕清) is currently a Ph. D student in Linguistics at the English Departm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Cologne in Germany. His current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variety of Australian Kriol spoken in the Kununurra area of northern Western Australia.

Renn Lin Yu-Chieh (林郁絜). Taiwanese, Taipei based. 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A. Journalism and theatric arts enthusiast. Writes stuff on renns.co.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