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昺崙

Languages:
中文
圖片:丘琦欣

編輯的話:「統獨左右之外的社會想像——社群主義是否可能」因篇幅較長,故依章節分成四個部分,此為第一部分,若欲閱讀其他篇章請點下列連結

「難道沒有更光明的路可走了嗎?」

——簡吉《獄中日記》,1937年(昭和十二年)417

讓我們從兩名抗爭者之死談起。

2015年5月11日,韓國一名電子工廠的工人裴宰炯上吊自殺,他留下一封遺書,鼓勵同志們繼續團結抗爭,他並寫到:

「對同志們深感抱歉,我要到沒有惡質資本的世界去了。
千思不如一行,勞動解放。」[1]

裴宰炯是韓國Hydis工會的前支會長,因台灣母公司永豐餘將Hydis的生產線關掉,工人們不甘心只拿到屈辱的離職金,決定團結抗爭,要求永豐餘維持Hydis的生產線。於是Hydis工會前後來到台灣數次,但每次來台灣都只得到官方冷淡的回應,加上韓國Hydis官方不斷打壓,向工會求取罷工賠償,裴宰炯在情緒低落之下,便選擇走上了絕路。

裴宰炯過世的消息引發台灣工運團體的憤怒,除了協助韓國工人繼續來台抗議之外,也怒罵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是殺人兇手,到何壽川家門口設置靈堂抗議。但想到此舉遭到警方強烈打壓。當現場聲援者與警察發生激烈衝突的時候,警察在現場對著韓國工人說:「這裡是台灣,不要講韓國話!」也對著台灣工運人士說:「你們是台灣人,為什麼要幫這些韓國人!」[2]

11825196_836651859764607_2413853394306979438_n圖片:韓國Hydis工人 團結·鬥爭

這兩句話使得聲援者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同時也撞擊出了民族主義的矛盾,同樣都是受到迫害的勞工,究竟與國籍有何關聯?台灣人對於意外受害的「同胞」會表現出極大的同情心,但這樣的情緒,為何只因為是「韓國人」,主流社會的態度就變得如此冷漠,甚至譴責協助抗爭的台灣工運人士?

同年7月30日,一名反對高中歷史教科書課綱微調的中學生林冠華,為了阻止新課綱在8月1日上路,選擇用最強烈的方式來抗議,於是他留下「只要還有一口氣,都要對得起自己」的訊息給朋友,便在剛好也是生日的這一天自殺,結束了短短20年的生命。

但林冠華在意的,真的只有課綱裡的統獨爭議嗎?林冠華過世之後,引發了不同政治意識型態的紛爭,統獨雙方針對教科書的編輯問題進行了毫無交集的論辯,但唯一共識大概就是迴避了「統治者可以合法進行對教育詮釋權的壟斷」此一命題。

回想林冠華生前舉著標語「教育不是政治工具」的照片廣為流傳,而林冠華的男友也在紀念晚會上說:「請大家正視他提出的訴求,而不是死亡本身」。他的殞身為何一定要是「少年台灣」之死?

那麼,林冠華的訴求是什麼呢?裴宰炯的訴求又是什麼呢?難道,我們沒有更光明的路可走了嗎?

歷史的斷裂,理想的死亡,導致台灣這座海嶼的歷史猶如受到詛咒一般重複著悲慘的命運。世紀與世紀交迭,悲劇與悲劇反覆,漢人壓迫原住民、地主壓迫著佃農、男性壓迫著女性、成人壓迫著孩童,重讀歷史文本猶如重返長夜的惡夢,一則則使人驚心動魄。然而,理想主義在哪裡?難道百年前農民運動家簡吉的哀淒追問,得不到更好的解答嗎?

IMG_20150731_014140圖片:丘琦欣

時代逐漸前進,今日我們可以用比較安全的位置來思考生存、來思考平等,探討何謂民主自由,並決起行動。但前進之路仍然受阻,在民族、性別、階級等意識型態劃分的十字路口,遲滯不前甚或退後。選擇一種概念,彷彿就會跟另外一種概念矛盾衝突,因此鬥爭無止無休,理想主義的選擇好像也成了虛無的宣言,成了犬儒所嘲諷的寂寞無聊。

有沒有新的可能,是透過文化、社群去重新理解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係,重新找回弱勢的力量並奪回資源公平分配的權力?真正回到「人」自身的主題而不再以手段為目的?或許,我們可以檢視當代意識型態構成方式,回過頭來發問,是什麼因素創造了「我們」?而為了創造「我們」又排除了多少「他者」?在那不斷單一、集中化的龐大主體中,「我們」是否又在重蹈歷史悲慘的覆轍?

本文希望透過社群主義的視野,重新找出公民社會理解自身,重新對話,基進實踐的可能。

三一八之後

2014年3月,台灣發生了一場為期近一個月的佔領立法院運動。許多年輕人為了反對「ECFA」架構下的「服務貿易協議」,衝進立法院議場開喊「退回服貿」,引發了台灣社會高度關注,除了3月23日因為衝進行政院遭到政府暴力驅離之外,3月30日更有高達五十萬人走上街頭反對服貿協議。簡言之,這場運動意外引發了台灣公民社會的潛在力量。

首先,這場運動改變了台灣短期的政治版圖,首先累積的民怨導致年底的地方公職人員大選,執政黨大敗,讓2015年台灣出現了暌違二十多年的「憲法時刻」。[3] 其次,更重要的是,這場運動給予了「台獨」極大的展演空間,由於反對簽訂服貿協議,很大一部份的因素是來自台灣對中國霸權的恐懼,因此台灣獨立的思想,混入了新生代的抗爭劇場之後,就讓「台灣民族主義」有了再生的空間。[4]

但這也只是改變政治版圖而已,公民社會所預期的能量並沒有返回公民本身,而是在選舉的熱情下推回了政黨與政治人物,例如2014年年底柯文哲贏得台北市長選舉,民進黨也獲得地方公職人員選舉的勝利,但在隔年的憲法時刻中,朝野兩黨因為對於包裹表決的議案相持不下而流會,人民應有的政治權力在政治協商中被踐踏殆盡。公民社會緩慢醞釀出的能量,終究沒有積累到公民自身。

站在左翼論者的觀點來看,公民社會沒有奪回政治動能的原因在於:三一八最終讓台灣民族主義蓋過其他全球化議題,反而讓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民意的出口,而階級問題相對沒有被注意。例如簽訂ECFA是台灣投射對中國的恐懼,但TPP並沒有相對讓台灣人感受到美國的霸權壓力,甚至加入TPP也是民進黨的主張之一。

wo-ai678c_jtrad_g_20120206184206圖片:The Wall Street Journal

這也展現出台灣當前意識型態的基本矛盾:台灣民族主義與社會主義路線的衝突。獨派人士在中國因素下,為了解決關鍵的政治結構問題,例如在「打倒國民黨」、「反中拒統」的戰略下,必須與本土偏右路線的政黨合作,便疏忽了其他階級、性別、空間戰線的可能。這就讓「獨」與「左」產生了扞格,在現行政治制度下(總統制配合國會單一選區兩票制),出現了只能選邊站的狀況,各種意識型態的對話難以深入且持續進行。[5]

換言之,台灣目前許多社會運動菁英都會宣稱自己是「左獨」或「本土左翼」,但,但在現實政治的壓力下,左獨依然是處在「思想的困境」中,難以成為實際的行動綱領。現階段社會運動菁英也只能抓出一些相對於「右」、「統」的概念,來證明「可能」存在著一條左獨路線。而除了史明提出「革命三階段論」及吳叡人書寫〈賤民宣言〉等著作以外——何謂左獨?——還是個有待建構的概念。

但事實上,思想的情況可能比任何一方的人都還更複雜,統獨左右四個象限的劃分只是方便我們用最簡單的框架來分辨意識型態,本文對於統獨左右等概念也是使用了非常不精確的辨識方法。但我認為這四個象限的框架問題本身就是問題所在,甚至是百年來殖民地所遺留的迷障,使得我們後進的思考者過於依賴這些路徑。因此本文就是要試圖重構這些象限的劃分,從新的「社群」框架去檢討傳統上統獨左右的思考路徑問題。

從香港談起

並非偶然的,香港與台灣猶如雙生兄弟的默契般,先後穿插、交織了一波又一波的「反中國因素」與「反地產霸權」的運動。因此香港的社會運動興衰,足以做為台灣的參考鏡像。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商貿城市,在1997年回歸中國前後,並沒有明顯的本土意識,居民相信在一國兩制之下,原則上可以維持過去的生活方式,香港只是一個城市、居住地的概念。但十年之後,中國共產黨透過緊密勾連的政商結構,逐步改變了香港人的「意識結構」,香港人明顯感受到了房價高漲、中國移民湧入等等壓力,加上中國在媒體、教育等方面強化了控制,使得香港人開始注意到了「我群」的問題。

Hong Kong Handover 1 July 1997圖片:人民站

從反對菜園村開發、反東北高鐵等等社會議題,交織反對國教、粵語遊行等本土運動,到2014年秋季爆發的雨傘運動(而時程又巧合地與台灣的社會運動相互穿插),香港的社會運動基本上是在面臨中國政權及新自由主義的壓力下不斷醞釀,讓香港的「我群」開始發展成更多的疑惑:究竟「香港」是怎樣的概念,香港的出路是什麼?

受到擠壓的香港,是因為資本主義、地產霸權擴張而形成無力者的團結與覺醒?還是在中國北京的「移民」壓力下形成的香港民族主義?香港在短短十幾年間,就濃縮了台灣百年來的「後殖民」辯證過程,甚至在政治拉扯的張力中催生了對於「類民族主義現象」的討論。這些共同的歷史、地理連帶感,促使兩地人民不斷在行動與思考中想要找出答案,也讓台灣可以在參照香港命運的同時,反身思考「自我」的位置。

香港意識形態與台灣相似的地方,就是:「對於「自我認同」的邊界與構造究竟到達哪裡?以什麼面貌出現?」仍然處於「發想」的階段,在階級鬥爭與本土運動的路線之間還是不斷徘徊掙扎。香港的本土論是由陳雲2011《城邦論》一書中,建構了近似以希臘城邦為參照的「香港自治」概念,而香港自治的想法又汨汨滲出「香港民族主義」的版本。[6] 有趣的是,這敏感的概念是由台灣的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吳叡人所提出,他在2014年香港大學學生會刊物《學苑》出版的《香港民族論》一書中,撰寫〈The Lilliputian Dream:關於香港民族主義的思考筆記〉。而到了2015年,由民間學者徐承恩《鬱躁的城邦:香港民族源流史》,補完了香港民族主義的大歷史敘事,將一塊民族神話的重要拼圖安上共同體想像之中。

值得討論的是,在吳叡人〈關於香港民族主義的思考筆記〉一文之中,吳叡人指出香港民族主義的「現象」,是經由中、港兩地的社會文化差距,以及隨之而來的反中抗爭,而形成「公民民族主義」(別於種族主義)。但台灣學者吳叡人此文一發,立刻引發台港兩地知識份子的討論,例如在網路媒體《獨立媒體》上登載的〈對《香港民族論》的一些批判性閱讀〉[7],以及李敏剛在個人部落格上發表的〈〈香港民族主義思考筆記〉的批判筆記〉[8] 等意見,都對於香港民族主義的生成表示警戒,李敏剛提到:「『民族』的意象則似乎太快地把自我認同、以及一套一元的歷史敘事,即所謂的民族神話固定了」。因此他反問:「為何要叫『民族』而不是『社群』或『本土』之類的稱號?

台灣人尋訪民族主義的歷程已有數十年之久,但香港正要開始,港人的難題是要處於中共進逼之下,要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內探求「香港自決」之認同與共識,因此引發了香港公民極高密度(也是極為焦慮)地討論,例如方志恒所編輯的《香港革新論》,彙整十數名學者,努力提出「革新保港、民主自治」的第三種路線想像。

台港兩地雖然有著極大的歷史差異,但都有面臨了相似的難題,在與中國強權的賽局中走進了左右統獨的思想迷宮。而吳叡人「翻譯」的民族主義,是否能創造出新的「真實」,與階級的辯論何時方休?就有待兩地公民持續求索檢證了。

社群主義的可能

接續香港公民的提問,基於香港特殊的地理環境及政治現況,香港人對於民族國家的想像較為消極,最現實的就是考量香港的水源及糧食都必須透過廣東運輸,中國共產黨也不可能放任香港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因此香港人的想像較之台灣人更為務實,他們提出「香港自決」,結合階級的視野,綜合起來,就近似於「社群」概念,而不一定是一套恢宏的民族主義敘事。

而台灣的政治前線也糾纏在民族與階級之間,雖然多數的社會議題無法直接切分成兩種概念,但是在諸如三一八運動、總統大選等等的關鍵時刻中,兩者之間的衝突就會加劇。並且因台灣社會心照不宣將概念都含糊帶過(例如許多團體都揭櫫「左獨」大旗,但左獨的內涵是什麼?左獨沒有本質上的矛盾嗎?各團體並沒有講清楚。)或者只願意面對民族及階級鬥爭的正面影響,避談可能帶來的負面因素(左翼論者將國家主權問題放入括號之中,但沒有國家合法暴力的保護,台灣要如何維持自身的社會改革成果?)導致真正重大的爭議產生之際,台灣社會只能用一種非理性、印象式的批判去否定對方立場,而非認真尋找新的出路,這就讓我們不斷迴繞在歷史陷阱之中,一再重蹈覆轍。

據此,本文提出「社群」的觀點,就是想在各種矛盾中找到新的方法論,社群並不會受限於種族、階級、性別及地域的劃分,任何具有能動性的主體集合,都可以成為對抗霸權的「社群」。台灣可以是一個巨型的社群集合,也可以再細分為勞農大眾的社群,勞農大眾內部還有女性的、年齡的社群。總而言之,社群主義思考的是多核心的群體組織,人們必須帶有責任感地參與各種社群,社群也必須關注內部的穩定與平等,任何弱勢的社群都應該被積極賦予更多的權力,讓社群保持民主的、均衡的發展,但同時也讓主體保持選擇的自由,猶如James C. Scott在《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一書中,對於緬甸克欽人(Kachin)的觀察,他們有一種無政府的觀念:Divide that ye be not ruled,沒有人可以擁有絕對權力,但又並非真正的毫無組織,而是保持部落內部的團結與共享,處於自由的命運共同體狀態。

[1] 遺書內容由韓半島新聞平台記者楊虔豪翻譯,登載於平台的FB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knewsonline/posts/1584094628520087。

[2] 這兩句話是根據我朋友周勝凱與吳嘉浤在現場的親身經驗所重現。

[3] 但可惜的是,最後修憲功敗垂成。筆者推測是因為2016年立刻就要舉行總統與國會大選,社會力量凝聚不足,在野黨也沒有孤注一擲的急迫性。

[4] 例如音地大帝所舉行的「大腸花晚會」,許多參與者在晚會上夾雜髒話大聲喊出「我是台灣人我要台灣獨立」。這是台獨運動在扁政府執政期間被激化並隨之中挫,至今又再次回到社會運動的主流視野,並且是由青年所主導、詮釋的方式來呈現。

[5] 特別是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將「開放」作為前提(支持貿易自由化),納入政策關鍵字之中,其次才是「如何開放」的配套政策。

[6] 實際上陳雲並不會認為自己是「獨派」,他認為自治就是獨立,但他本人對於香港民族主義沒有興趣,他懷抱的是復興中原文化的大中華思想。

[7] 阿炮〈對《香港民族論》的一些批判性閱讀〉,2015年1月15日刊於《獨立媒體》。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30557

[8] 李敏剛〈〈香港民族主義思考筆記〉的批判筆記〉,2015年2月23日刊於《By the Danube》部落格。 https://bythedanube.wordpress.com/2015/01/23/%E3%80%88%E9%A6%99%E6%B8%AF%E6%B0%91%E6%97%8F%E4%B8%BB%E7%BE%A9%E6%80%9D%E8%80%83%E7%AD%86%E8%A8%98%E3%80%89%E7%9A%84%E6%89%B9%E5%88%A4%E7%AD%86%E8%A8%98/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