勄杜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翻譯者:葉俊廷 與 王年愷
圖片:VOA/CC

2006年六月,新加坡台僑必須要搭一個小時的船到靠近印尼的小島上才能與當時的總統陳水扁共餐,這是因為陳水扁在印尼招開會面嗎?當然不是,這是因為新加坡怕引起中共的抗議而拒絕陳水扁過境,陳水扁當時因為傾向台獨的政治宣誓受到猛烈抨擊,新加坡必須去除任何可能會被解讀成支持這個立場的動作。不過這個事件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身為總統的陳水扁無法踏上新加坡,為什麼幾年之後,時任區區一個台北市長的馬英九參訪新加坡時會受到盛情款待呢?

新加坡為何是馬習會的「中立國」?

在新加坡舉辦會面的好處之一,是新加坡跟中國都是極權國家,倡議台灣獨立、圖博獨立、東土耳其斯坦(東突厥)獨立運動的抗議者將無法現身抗議,因為新加坡立法禁止集會遊行,這樣的抗議只會引來大批的警察鎮壓。

同樣重要的是,「一中各表」的框架也是在新加坡舉行的會面中定調。1993年4月27日至29日,汪道涵與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辦了高峰會,為1949年以來首次的公開官方會面(雖然兩方技術上來說都是非官方組織的代表)。這場會面建立了在一個中國之下兩岸協商的機制,也終結了蔣經國總統在1979提出的三不政策。

「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中華民國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與中共政權交涉,並且絕對不放棄光復大陸、解救同胞的神聖任務,這個立場絕不會變更。」

Gurkha_IOC_2新加坡警察。圖片:Huaiwei/WikiCommons

根據馬英九所述,新加坡政府對於1993年辜汪會談中扮演中間人感到相當自豪,甚至還悉心將當時談判的房間保存下來。但是,在各種將新加坡當作馬習會的因素之中,我們應該探究新加坡政府與台灣不同政黨的關係。新加坡的傾中立場早已眾所皆知,對於台灣不同政權的差別待遇,也揭露了新加坡在作為此次會面地點的盤算。

新加坡與國民黨的關係

權力的網絡往往是藉由非正式的管道運作,在這邏輯之下,新加坡因為跟中共和國民黨的良好關係,又成為馬、習二人見面之處的好理由。

從1993年以來,新加坡就扮演著台灣與中國的中間人,在李登輝擔任總統時,海峽交流基金會(即「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即「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就在新加坡會面。嚴格來說,海基會與海協會都是非政府組織,但皆在中國與台灣政府缺乏正式關係的情況下,以半官方的形式負責兩者之間的協商。

如果李登輝在1990早期被新加坡政府認定為兩岸關係的協調者,因而與新加坡有良好的關係,那麼之後的陳水扁政權就是區域穩定的破壞者。不過為了導正這樣的關係,2004年陳水扁執政時,新加坡副總理李顯龍訪問台灣,並提議協調台灣與中國的對話,卻引起北京極大的反彈,表示不需要新加坡在中間奔走。這個事件也實質傷害了新加坡與中國的關係,北京之後取消了官員與商人參訪新加坡的計畫。

為了應付陳水扁的台獨言論,新加坡開始與時任台北市長的政治新星馬英九建立良好關係。這段關係可能可以溯回2004年李顯龍來台參訪時與國民黨主席連戰的會面,而馬英九也於2007年以國民黨總統候選人的身份參訪新加坡。當時的他也被新加坡國父李光耀大力讚賞 。

田此,就算台灣與新加坡因缺乏正式關係之故,讓馬英九不得參加李光耀的喪禮,但李光耀過世後馬英九私下飛去新加坡致哀,倒也不該讓人多麼驚訝。那次也是馬英九首度以總統參訪一個與中國有正式關係的國家。事後看來,無庸置疑的是,當時馬英九去新加坡,就某種層面來說可能就是為了準備這次的會面,而李光耀去世時,中國對馬英九私訪一事異常噤聲,讓這一連串的事件更加撲朔迷離。

新加坡與中國

新加坡的開國總理李光耀一直非常支持中國,而這個關係看似是雙向的,李光耀以堅決捍衛「亞洲價值」(其實只是包裝好聽一點的集權主義)聞名,而中國也為李光耀對抗西方霸權的行為喝采。如果有個國家有著跟中國一樣的血統、共享一樣的價值,那就是新加坡。不過有趣的是,同樣被大英帝國殖民,香港因為有言論及媒體自由,相比起來與中國較無共鳴。

雖然李光耀崇尚集權,但是他帶領著新加坡走向經濟起飛,被民主西方國家盛讚為睿智的領導者。正因如此,他對中國的觀點與評價也受到高度重視,新加坡政府現在的國際觀亦處處可見他的幽靈。是故,李光耀的言論依舊值得我們檢視。

李光耀深信,中國崛起成為世界超級強權是無可避免的,而且這必須仰賴美國引領中國進入國際社會。他還相信,中國驚人的軍事武裝,是為了要阻嚇美國對於台灣的干涉;但值得注意的是,李光耀相信中國並不想要與台灣開戰,因為會耗費大量成本,而且會是華人互相殘殺。這也許又默默顯示李光耀肯定中國對台灣有種族與血統上的宣示。

但是,新加坡自己可能也熟知中國對新加坡下同樣的種族論調,因為新加坡的人口有74.3%是華人,中國對台灣下這樣的論調,可能還會延伸到新加坡。由於新加坡是個狹小的城邦,軍隊沒有並沒有地方進行訓練,即使中國軍方願意出借在海南的訓練基地,但新加坡軍隊寧願在台灣訓練,因為台灣有地方讓新加坡軍隊訓練,又不會像中國有潛在的軍事威脅。

新加坡跟台灣有許多地方相似:兩者分別是城市國家與小島,皆在強權環伺之下亟力維持主權。從這點看來,新加坡對台灣的外交政策,實在無比諷刺。

新加坡與陳水扁

台灣成為民主社會的時間還不夠久,選舉中選出來自不同黨派的不同總統的次數還不夠多。到目前為止,國民黨佔總統寶座的時間最久,中間僅有民進黨籍的陳水扁擔任過總統八年而已。在陳水扁執政的八年當中,兩岸關係處於相當緊繃的狀態,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對陳水扁的批評也相當迅速而嚴正。李光耀在2008年9月1日向美台商會致詞時,批評陳水扁在「打賭」,因為他的貪汙案已讓他失去一切政治上的可信力,也因此沒什麼可以再失去了。李光耀藉由批評陳水扁的台獨立場,將陳水扁當作李光耀自己靠向中國的跳板;另外,李光耀不只數度警告台灣,還警告國際社會,倘若台灣「激怒」中國會面臨什麼樣的可怕後果。

2004年時,新加坡外長楊榮文在聯合國發表演說,宣稱台獨團體的作為可能會引發與中國的戰爭。這個說法引來台灣外交部長陳唐山的批評,稱新加坡一個只有三百萬人的「鼻屎大的國家」都能在聯合國批評台灣,並說新加坡在「捧中國的LP」。

在北京奧運前夕,李光耀再次發表言論,認為世界重視和平、穩定和成長更甚於台灣。另外,李光耀分別會晤謝長廷、蘇貞昌時,也說他對於二人對中國的「冷漠、仇恨與反感」讓人「無法置信」。

PhotoCreditOfficeofSuTsengChang民進黨蘇貞昌(左)與李光耀 (右)。圖片:蘇貞昌辦公室。

對於像李光耀這樣的聰明人來說,他不可能不知道中國對台灣威恫武嚇,宣稱擁有台灣主權;既然是這樣的情形,怎麼可能不引起台灣人的仇恨與反感?當然,除非他深信台灣基於「中華文化」的傳統上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否則過往的這些言論只不過是空談而已。

一件謠傳發生在陳水扁執政時的事情,或可展現出李光耀的言論有多麼空洞。當時,李光耀頻頻警告陳水扁過於直接的言論,我國駐星代表便直接問他:「那麼,你想要我們跟中國統一嗎?」李光耀楞住了,不知如何反應。不過,這件事就能顯示李光耀的言論有多麼空泛。事實上,是新加坡卡在批評台獨、不想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份,又不想台灣過度激怒中國的兩難處境上;也許正因如此,才使得國民黨成為新加坡最自然的盟友。

新加坡與馬英九

2007年,時任台北市長的馬英九獲准出入新加坡,但當時的總統陳水扁卻不被准許訪星。到了2008年時,李光耀被問到馬英九在2008年總統大選的前景時,指出馬英九雖然出身外省家庭又生於香港,但他年輕不貪腐,與中國沒有情感聯結,因此投給他是讓台灣人以中庸的方式表顯他們與中國的不同。從這看起來,李光耀的目的似乎是在台灣與中國之間找到平衡,讓新加坡與兩國都能維持關係,但同時又將終極統一方在長遠的目標裡。從李光耀計畫的對中政策來說,馬英九大概最符合他的如意算盤。

那麼,新加坡最偏袒馬英九的地方在哪裡?這絕對是雙方在世界貿易組織的架構下,於2013年11月簽署的台星經濟夥伴協定(ASTEP)。台灣與新加坡之間的貿易孤立化問題,似乎遇到馬英九就迎刃而解了,因為早先在2000年時,陳水扁政府就不願意使用一個貶低台灣主權的名稱簽署同樣的協議。在陳水扁的狀況下,新加坡擔心陳水扁會用台星自由貿易協議,來增強台灣主權的宣示,如此則一定會傷害中國與新加坡之間的關係。那麼,新加坡到底為什麼後來會跟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呢?

PhotoCreditCNA馬英九(左)與李光耀(右)。圖片: CNA

2008年5月,時任新加坡內閣資政的李光耀在與台灣中央社的訪問中指出:「新加坡只能在台灣加強對中國的關係後,才能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議。」這就是新加坡操縱影響的明證。事實上,在ECFA的談判開始之前,北京當局的官員基本上不願對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發表言論;但在ECFA簽署完後,北京當局便將ECFA當作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的催化劑,言下之意就是台灣若要與世界接軌,必須經過北京這個管道,而新加坡也確認了這樣的訊息。最重要的是,李光耀於今年三月過世時,馬英九雖然無法參加他的葬禮,但依然現身在新加坡國內,似乎展現了馬英九享有並維持了與新加坡的緊密關係,這也是因為雙方政治立場有相同之處所致。

這還是在馬英九執政之初,如果他在2008年剛當上總統之時就賠上台灣的主權,我們又要如何解讀他在即將卸任之際與習進平的會面?

結語

自台灣邁向民主以來,新加坡對於馬英九遠比對其他台灣政治人物友善多了。更重要的是,要進行這樣高度敏感的政治會面,新加坡提供了絕佳的政治場域,因為中國若要在一個他們宣稱擁有主權的土地上面對當地的抗議,一定會掛不住面子。習近平一定會很滿意,因為這會是有史以來最沒有人鬧場、最沒有人反對的兩岸會談。這也就是新加坡肩負兩岸交流使命的重要歷史定位,使得新加坡成為進行這類會談的關鍵場域。

上次如此重大的會談發生在1993年,那場會談終結了蔣經國的「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三不政策。這次在新加坡的會面,是否又會終結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新三不政策呢?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