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延平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籽是一個藉由凸顯個人努力來發掘與推廣正義事業的攝影專欄。這些人是正義與抗爭的種子, 也是社會運動與社會改變的種子。

中間:李翌琦女士。

李翌琦女士是一位紐約市臺灣社區的組織運動者。她參與了許多像哲學星期五和紐約臺灣同鄉會的組織。她也組織過支持太陽花運動的 330 全球串連、守夜支持林義雄停建核四絕食,以及很多其他紐約市的活動。我也是 330 全球串連的組織幹部之一,我們當時用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舉辦這個高達 1500 人參加的熱血示威運動。當時 Kiki 是主持人,我親眼目睹她在台上強忍眼淚的冷靜精彩表現,可是只要麥克風一關掉,她的眼淚就撲簌簌地落了下來。她很常主持節目,在紐約的台灣人活動中,看到李翌琦的機會很高。

李翌琦在 2011 年從加州搬到紐約後,對臺灣認同感加強了很多。「我的台灣意識成長了很多,因為當你看到更多差異的時候,你的民族意識、自我認同感會更強烈。當你看到更多不同種族和國籍的人,以及台灣人被壓迫的無奈,你開始了解我們臺灣人是不一樣的。當時,我在臺灣會館裡讀了很多書,是在台灣從來沒學過也沒聽過的真正『台灣歷史』。來到美國後,我才真正知道我們臺灣人在歷史上的奮鬥。」

李翌琦剛開始在紐約組織活動時,他對過時的臺灣人組織感到很挫折,「好像停留在 10 到 20 年前的方式。沒有新的聲音,沒有新的思維,沒有新的關懷。」Kiki 對台灣組織落伍的運作方式感到挫折,可是她繼續努力,盡力做她可以做到的事情來盡一份心力。「我有時候會感到很無力,但是如果大家都因此選擇不做,還有誰能幫臺灣呢?」自從 318 太陽花學運之後,她發現臺灣組織因為許多同樣有著台灣意識的年輕人參與加入,而開始有了改變。

我問李翌琦紐約臺灣人社區面臨什麼挑戰?她很簡單的說,「團結」。 李翌琦解釋說,「紐約有很多台灣人組織,大家都有不同的想法,但台灣人組織真的需要團結。」李翌琦認為像 318 或 2016 總統選舉是一個 讓各個臺灣人組織共同合作的大好機會。「我們都有不一樣的聲音,但只要是目標一致,我們就應該要團結。」李翌琦相信我們應該對臺灣有信心,因為好多年的中國同化並沒有降低我們對臺灣的認同。

「我們要克服我們的歧異,因為一切都是為了臺灣。」李翌琦說。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