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四位候選人政見的政治社會學觀點

黎芸靈

Languages:
中文
圖片:Storm Media Group

(編者注:本文完稿之時,沈富雄尚未宣佈退選)

距離 2014 年底大選約莫還有三個月的時間,但自今年初起,選舉新聞已經大舉佔領各類媒體。雖然年底舉辦的大選包含六都直轄市市長、其他縣市長及議員等,但媒體矚目且曝光度最高的仍是台北市與新北市首長的爭奪戰。新北市的候選人仍是依循傳統藍綠分庭抗禮,就選戰本質來說並無太大新意,而台北市長選情及候選人相較之下則讓人想要看看「究竟這些人要怎麼玩下去」。

檯面上的四個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連勝文、馮光遠及沈富雄,前面兩位佔據了大多數的報紙及媒體的版面,後兩位則像是配角一般偶而才會有單獨曝光在報紙上的機會。一定會有人認為馮及沈根本是「來亂的」,畢竟「柯文哲 vs 連勝文」才符合過去藍綠對抗概念之下的選戰,雖說柯文哲最終以無黨籍的身份參選,且做了一些努力想要跳脫藍綠框架,但本質上還是帶有深厚的綠營色彩。連勝文則是清清楚楚地為藍營的候選人,即便在黨內初選前說出一些看似「大逆不道」的言論(例如他曾說過大明皇朝等等直接挑戰馬英九的黨內權威),但最終還是浪子回頭步入藍營正軌。沈富雄爭議性較高,身為前民進黨大老,退出民進黨之後致力於批判民進黨的作為且明顯地向國民黨靠攏,也是掛著「打破藍綠對立」的名號,但實際上應該很少人會把他看作是偏綠的候選人,更不認為他有政黨中立的樣態。最後是馮光遠,相較於其他三位候選人,雖然說他也帶有綠營的色彩,但卻是這次選戰中最跳脫「市長候選人典型」的一位。

圖說:Storm Media Group

在傳統藍綠已有各自的得票率「天花板」之下,中間選民成為大選中最關鍵的一群,沒有特定的政黨傾向,在蓋下章的的那一秒之前永遠都不知道自己會選擇哪個候選人,即便對某個候選人有一些喜好,但會不會把自己的票投給他都還是未定。這次的北市長選戰,四位候選人都強調自己與中間選民的「共通性」,厭惡藍綠惡鬥,期望政黨合作共創大未來等等,而政見應該可以當作候選人用來與中間選民溝通的工具,換句話說,候選人企圖表現出自己與中間選民的想法一致,能夠「苦民所苦」,進而提出相關的政策來解決當前多數民眾所面對的問題。但若將每個候選人的看過一遍,連勝文肯定是與中間選民距離最遙遠的一位,就目前他所提出的政見來看,雖然他嘗試與民眾對話、嘗試去理解民眾所需為何,但他將市產證券化、成立控股公司、引入民間企業資金等作為解決方案。

在此我並不是說以企業經營角度作為解決市政、民生問題是無效的,但這項政見確實無法迴避商業「以營利為目的」的問題,這個「盈利」的意圖本質上與民生問題是相斥的,過去亞當斯密曾認為市場的「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能夠透過價格機制平衡供給與需求,進而被許多經濟學家引用認為國家應該退出對於市場機制的管制,然而在近數十年來的運作顯示,市場機制經常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以台北市的住宅分配為例,在政府完全不作為的情況下,房價不停攀升而同時空屋率上升[1]。連勝文提出的住宅政見 – 社會住宅引進民間資金 – 並沒有讓民眾看到細緻的規劃:沒有說明究竟引用的方式為何或是此政策將如何執行。「引進企業經營」及「以企業經營方式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在連的政見上面卻把這兩者混為一談,抑或是沒有明確指出到底應該怎麼規劃以避免最終變成「為財團牟利」。柯文哲相較之下對於市政有較為精緻的規劃,比如租金補貼及公共住宅政見,利用現有空屋做更有效的使用及將公有土地規劃為租金較低廉、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等。如果我們看這兩個候選人政見背後的概念,連勝文走的方向是新自由主義式的資本主義規劃(Neoliberalism, by David Harvey, 2007),亦即縮小政府控管的規模,而讓資金、市場來控制整體經濟的運作;柯文哲則是傾向社會福利國家的模式運作,讓政府進入某些傳統私領域的範疇,像是針對 0-2 歲幼兒的公共保姆政策。

從全球化的進程來看,新自由 – 資本主義的運作自 20 世紀末美國雷根及英國柴契爾致力於放鬆市場管制之後便在全球盛行,之後帶來的影響包括資金的全球流動,國與國之間以及各國國內貧富差距增大,財團企業勢力經常凌駕於政治之上等等。鑑於種種負面的影響,近年來各國也逐步開始檢討新自由 – 資本主義的運作以及如何控管或反制它的過度膨脹。社會福利國家則是歐洲(尤其是北歐國家)傳統採取的方式,近年來雖因為新自由 – 資本主義的風行而有所調整,但相較於美國或者中國,北歐等國本質上還是偏向著重公共性並且以人民最大利益為考量。

綜觀這四位候選人,他們的政見皆提及台北市民的居住正義及托育制度,而柯、馮、沈三人在這兩議題上的規劃也多所類似。但在其他政見方面,連勝文迄今並沒有提出對於台北市整體都市景觀改善的想法,柯文哲目前僅提出道路挖補及夜市整齊清潔化的政見,沈富雄及馮光遠則是對於現有台北市的市景及公共建設有一定程度的想像及規劃,包括松山機場(沈)、中山足球場(馮)的整治或活用,雖然最終是否能夠執行尚未可知。甚至,我會認為目前只有沈富雄及馮光遠所提出的政見是較為全面性的,因為包含就業結構、勞動環境、薪資、人民居住時生活的便利性及需求等議題,沈富雄及馮光遠都在其政見中清楚提及並規劃。而馮光遠在政見方面也顯現出我所謂他「跳脫市長候選人典型」的一面,他的政見對話的對象不只是一般的中產階級,他把街友、同志這兩個弱勢族群都納入了訴求對象。候選人在提出政見時必然有想像中的受益族群,傳統的候選人會以能見度最高的幾群人,諸如上班族、異性戀男女、初出社會的年輕人等,實際上,包含托育或長期照顧等政策,其背後的目的某種程度也是為了要與青、壯年的異性戀中產階級對話。雖然馮光遠經常在針對馬金關係大作文章,而引起某些同志族群的批評,但他所提出的政見卻是四位候選人中唯一明文支持同性婚姻。

整體而言,以台北市的現狀來看,為了要提供市民一個「安居樂業」的環境,光是提出增加公共住宅或者公辦托育等政策卻忽略深藏在整體經濟結構當中的問題,只會是個治標不治本的藥方;只顧及中產階級、某些相對優勢的族群而忽略弱勢者,就只會是一個屈服資本主義霸權和異性戀霸權體制的市長。

[1] 此統計數字中包含曾因結婚、懷孕或其他因素離職但之後返回職場。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