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琦欣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圖片:WikiCommons
編輯:胡景祥
翻譯:William Tsai

令人遺憾的暢銷作家林奕含自殺事件,以及那些因此爆發的一連串醜聞,揭露了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與厭女心態。她由於九年前遭受補習班老師性侵所引起的憂鬱症而自殺,但大部分的討論都劃錯重點,某些台灣媒體仍一貫地以羶色腥報導手法來處理女性相關議題,或是只知鎖定性侵林奕含的「狼師」而不顧其他,錯失聚焦於更大更迫切的社會議題的可能。那麼,該如何把討論重新導回有益於今後處理這些更大課題的方向?

儘管大家希望透過這次事件的廣泛討論能為台灣帶來對性侵的反思,但大多數的社會輿論,僅聚焦於懲罰性侵者──前補習班老師陳國星作為報復。尤其是由男性發出這種復仇式的怒吼時,更多顯示的是家父長心態。顯然,這不能落實真正的正義。如果陳國星確實做出違法行徑,就該接受法律制裁,但在此必須看到更大的問題: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與「強暴文化」,不是揪住一個特定性侵犯當箭靶。陳國星的重要性或許僅僅在於:他的行徑映照出台灣社會一個廣泛、常見的模式,也就是身居高位的男性對地位較低的女性加以性騷擾甚至性侵害,正如我們在職場性侵案件,以及教師與學生發生不當關係的其他案例中所見。

郭冠英。(圖片來源:中央社)

社會上的許多回應確實令人沮喪。很多人能立刻想到的例子,便是郭冠英對這次事件大受非議的公開評論。曾在行政院新聞局任職,以公開宣揚泛藍立場聞名的郭冠英不僅讚揚陳國星的行徑,更挺身捍衛陳國星這位藍營「愛國志士」,把陳國星受到的撻伐一概指為台獨陣營的攻擊。

過去曾自稱「高級外省人」,將台灣本省人貶為「台巴子」,讚揚「白色恐怖」的郭冠英,也讚揚陳國星「愛護了一位美麗的台南女兒,他們那美的不多,有位難得的美女愛上了個俊富的台北人,還寫了本小說胤美『色戒』」台南有大量本省人口,林奕含又是生長在台南,郭冠英的這番言論可說只是在延續自己先前的族群沙文主義。

這些言論毫無意外地引起輿論撻伐,使得台南市長和市議員召開記者會譴責郭冠英的發言。但人們不免猜想,郭冠英的許多發言其實只是因為他樂於公開表達十足反動的立場,從而博得大量的媒體關注。事實上,郭冠英能夠如此駕馭媒體關注,讓立法委員不得不出面回應,而非被當成怪胎直接無視,這才是最令人驚訝的。

台北市長柯文哲(圖中央)。圖片:柯文哲臉書專頁

然而,更加嚴重的則是台北市長柯文哲的評論,它說明了台灣社會態度在這方面是何等地牢不可破。雖然柯文哲並未公開談論林奕含事件,但他在與市議會民進黨黨團閉門會談時,卻將土地強制徵收比喻為「強暴」,提供市價徵收則如同「誘姦」(「被強暴的比被誘姦的便宜」)。這些言論立刻引發媒體工作者和婦女團體的抗議。儘管柯文哲承諾下次會注意言行,他過去的性別歧視言論卻是前科累累,包括把婦產科貶低為「在女人大腿中討生活」,以及說當時競選嘉義市長的國民黨候選人陳以真「年輕漂亮,適合坐櫃台或觀光局代言人,不適合當市長」。

柯文哲並不是少數個案,台灣男性政治人物經常隨口說出帶有性別歧視的話。這在本質上正是男性沙文主義,從柯文哲對陳以真的評論,或是民進黨大老辜寬敏先前對政治對手蔡英文的蔑視言論「穿裙子的不能當總統」即可看出,特別是後者包含了蔡英文作為三軍統帥的職責。但在其他情況下,這更是露骨的厭女情結,柯文哲將誘姦與強暴當作比喻而無自覺不妥,這不只是他做了不識時務的評論。從台灣政壇重要人物的隨口發言可知,把強暴視為自然,或是輕忽了強暴行為,是台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

其實,台灣也如同世界其他地方,竟將強暴視為自然的問題,即所謂的「強暴文化」;在這樣的文化中,強暴不知怎地被看作是只要不被抓到就沒事,或是女性多少也樂在其中。最近台大雄友會宣傳活動時使用女性被綑綁、被男人包圍的日本成人電影圖像,以及暗示輪暴的文案,同樣也足以揭示強暴文化在台灣被視為自然的現象。

 

林奕含朗讀。圖片:游擊文化

儘管強暴文化絕非台灣特有的問題,但在許多東亞國家,強暴仍是一種文化污名,人們認為強暴發生之後最好不要提起,於是強暴帶來的持久創傷也不曾得到治療。這樣的壓力有時來自強暴受害者的家庭不願引起大眾側目,也來自極力捍衛名聲的學校和機關,甚至有時來自警方為了避免多事而阻礙報案。

林奕含的情況可能正是如此,因為受害者自己及其家人在事發當時並未報案。有些人猜測林家當時害怕此事變成一樁醜聞,因為林奕含是台南皮膚科名醫的女兒,尤其因為心理疾病在台灣蒙受污名。雖然林奕含的家人現在對於導致女兒早逝的一連串境遇直言不諱,但林家人目前的說法未必準確,這也是為何林奕含的好友們會呼籲只有林奕含才能為自己說話。儘管純屬臆測,但林奕含的家人可能是藉由現在這些積極行動,來避免被人指責自己過去在處理此事時可能犯下的錯誤。

當然,林奕含自殺事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據傳事件發生之處的補習班試圖加以掩蓋,以免名聲受損。儘管有許多政治人物集中火力檢討補習班,尤其是補習班缺少問責機制的問題,因為補習班教師就像性侵林奕含的老師那樣,目前可以使用假名教學,但這在台灣社會其實是更廣泛的問題。正如輔大心理系教授夏林清被控企圖掩蓋強暴案件,以免系所聲譽受損的事件,同樣也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絕不僅限於補習班內;特別是夏林清身為知名的女性主義學者,而輔大心理系在性別研究上也是進步系所,如果連輔大心理系都發生包庇吃案的話,在台灣社會其他地方發生這種事也就毫無意外了。輔大心理系性侵醜聞同樣也指出了深入台灣社會的政治分歧,因為在這次事件中,捍衛夏林清的一方運用的手法,與郭冠英捍衛陳國星幾乎如出一轍,他們同樣指控批判夏林清的人是在攻擊她的泛藍政治立場。因此,只把問題看成是一家補習班的個案,就是完全沒抓到重點。

林奕含的告別式。圖片:中央社

最後,雖然大多數評論都不曾提及,但林奕含自殺事件同時也告訴大家心理健康問題在台灣蒙受的污名必須轉變。據報導,林奕含唯恐流言影響家人,每次都從台南到台北求診精神科,高中時代就已一星期往返兩次。心理疾病在台灣,甚至性侵後的創傷所蒙受的社會污名,無疑也是林奕含自殺的重要因素之一。

結果,儘管政治人物跟隨著強大的民憤,承諾採取行動追究這次事件,但政治人物所承諾的改革措施到底會不會發揮實效,或者就只是掩蓋掉既有的問題,仍然有待質問。人們不免懷疑,即使目前眾聲喧嘩,但在醜聞降溫之後,造成林奕含自殺的結構性問題恐怕還是得不到真正的解決。人們也不免疑惑,光是機制變革恐怕還是不夠,當下的諸多問題顯然深深紮根於社會的文化心態,而這就更難處理了。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