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隅顏維婷王宏恩,與 丘琦欣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圖片:華盛頓郵報Monkey Cage

本篇文章由「菜市場政治學」編輯陳方隅、顏維婷、王宏恩,與破土編輯丘琦欣合作完成。英文版以"The Taiwanese See Themselves As Taiwanese, Not As Chinese"為標題,刊登於一月二日的華盛頓郵報,中文版於一月五日刊於「菜市場政治學」。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與蔡英文總統的通話,引起全球關注。許多人(尤其是像NYTimes這樣的自由派媒體)都擔心美國會改變長久以來的一個中國政策,造成中美關係的不穩定。而即將卸任的歐巴馬總統在2016/12/16白宮的年終記者會上面,也針對一中政策和台灣問題發表了一段談話,以總統身份談論台灣問題,尤其是明確講出美國認為的現狀定義,算是很罕見的事。在這段談話當中,他說:美國和海峽兩岸長期以來都有一個「維持現狀」的共識,這個現狀是指,1、台灣與中國不一樣。2、中國視台灣為其一部份,但是也承認,在與台灣互動的時候,將其視為一個不同的實體。3、台灣人同意,只要能夠維持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就不會進一步宣佈獨立。[1]

 

圖片:華盛頓郵報Monkey Cage專欄截圖

這段話引來非常多的討論,有些人認為歐巴馬不懂台灣人想要什麼,有些人認為這是給台灣的警惕,也有人認為是在打臉川普,有人認為這不過就是現狀下的一個納許均衡解,歐巴馬只是講出現況而已,也有人認為其實歐巴馬持有相對開放的態度面對一中,[2] 並對川普提出了中肯的建議而非打臉。然而,有不少在美國念書以及從事實務工作的人們認為,從美國的輿論和政策圈主流意見來看 ,台灣人在這樣的現狀當中能夠表達立場的機會實在很小,因此認為有必要籍此機會來討論到底現狀對台灣人而言,是什麼樣子。[3]

本文運用台灣國家安全調查報告(美國杜克大學政治系牛銘實教授主持)和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長期調查資料,來描述台灣人是怎麼看待兩岸關係的現狀。本文的英文原版投稿至華盛頓郵報的Monkey Cage專欄,標題為:The Taiwanese see themselves as Taiwanese, not as Chinese。原本的目的是想要表達台灣人眼中的現狀是什麼,以及論述:其實現狀絕非靜止不動的,尤其,跟四十年前一中政策剛形成的時候相比,世界早已不同了!

現狀一:台灣目前是實質主權獨立的國家

根據國家安全調查報告,目前有超過七成(72.4%)的人們同意「臺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稱叫中華民國」這樣的看法。當然,關於台灣目前的政治地位的看法有很多種,而調查研究或許無法一一列出來問民眾意見。例如,有些人認為台灣目前還是「被殖民」的狀態,有些人認為台灣是中國的領土而不是國家,有些人堅持中華民國對全中國的法統地位,甚至也有人認為台灣是美國的一州。然而,目前最多數人的看法就是認同我們已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這並不受到人們對於「未來」我們該怎麼調整國號以及法理上的地位的討論所影響。

現狀二:台灣人自認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

台灣的中國人認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是台灣人)僅剩下3%左右;有六成(59.3%)的人們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也不是「都是」),且所有40歲以下的人當中,有七成的人如此認為,出生在1987年解嚴之後的世代,也就是30歲以下的人們當中,有近八成(79%)的人們如此認為;另外,全體有三成(33.6%)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

20餘年前(1992)政大選研中心開始追縱這項政治態度的時候,同時也大約是海峽兩岸剛進行了正式的會談之時,只有17.6%的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當時的中國人認同還有25.5%,另有46%的人認為都是。(推薦閱讀:報導者專題,中國人或台灣人?你我都曾遇到的身分認同難題

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始自美國與中國的1972年提出的上海公報),對於台灣地位的看法是這樣說的:「美國政府認知到中國政府的立場是,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粗體為筆者所加)這樣的認知有兩個重點。首先,美國從來沒有「承認」(recognizes)中國政府的關於台灣屬於中國的說法,只是認知到(acknowledges)這樣的立場,甚至還多次正式提出否認;第二,如果對照一下台灣人認同趨勢變遷和美國說法的文字內容,可以發現其實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是有很大開放空間的。

現狀三:維持現狀的確是一個共識,但這個現狀並非靜止不動。

在學術調查當中一個很常用的問卷題目是「統獨六分類」。目前最大宗的民意是「維持現狀」,但維持現狀也有幾種不同的表示。36%的受訪者認為要維持現狀之後再看情況;27%的人認為永遠維持現狀。認為應該「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獨立」有20.2%,想要快速獨立的有3.9,兩者加起來約佔四分之一。而認為「維持現狀以後走向統一」的有11.2%,快速統一的有1.6%,兩者加起來為12.8%。所以其實歐巴馬說台灣人認為要維持現狀,基本上沒有說錯,只是,這個維持現狀的意涵有很多種,而且最多數的人是選擇了開放的選項,也就是說要看狀況再決定。[4]

現狀四:台灣人對統獨立場的理性成份

關於統獨立場「看狀況」再決定,學者們也發展出了「條件式」問法。[5先從獨立來看,「假設宣佈獨立不會引起中共攻擊台灣」,那麼有高達74.9%的民眾認為應該馬上獨立,所有40歲以下的受訪者當中,贊同的更是達到84%。不過,「若獨立會引發戰爭」,則只有三分之一認為應該獨立,但40歲以下有42%仍如此認為。[6] 也就是說,中共的武力威嚇的確是拖住台灣人們不要追求法理獨立的一個必要武器,因為獨立已經是沒有武力威嚇的狀況下,絕對多數的意見。

相對來說,統一也已經成為一個愈來愈遠的「夢想」。如果「當兩岸政經發展各方面的差距很小」,13年前(2003)還有60.2%的人認為應該要統一,現在僅剩不到三分之一,32.8%[7] 40歲以下的群眾也是僅28%認為該統一,比整體平均要低。

除了武嚇之外還有文攻。台灣人考慮到的除了戰爭風險之外,同時還考慮到了麵包。兩岸政經交流愈來愈頻繁,也在2008年之後移除了許多官方、貿易禁令,但是有愈來愈多人擔心中國會以經促統,逼迫台灣做出政治讓步,超過六成(64.4%)的人有如此的擔心,而在2004年時比例不到四成(37%)2008年的調查,甚至只有22%的人擔心以經逼政。

2016年的調查當中,國家安全調查還問了一題:如果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以及獨立只能二選一,那麼會怎麼選?[882.65%的人選擇麵包。因此我們可以得知,追求法理獨立有其客觀要件存在,而台灣人目前對於現狀的選擇的確是理性考量的結果。(這個結果隱含的意義是:後續要努力的重點,應該就是要去說服中國,台灣的法理獨立對中國來說並非一個零和的遊戲。)[9]

小結

有許多人認為歐巴馬總統(以及美國政府)在一個中國政策方面,根本從來沒有問過台灣人的意見。這句話其實是半對。一方面,台灣人的心聲的確是常常被忽略,例如在川普和蔡英文總統通話後,整整一週的時間,美國主流自由派媒體一面倒地批評這樣子會如何傷害中美關係,把對川普的厭惡全部傾軋在台灣上面,而在這些討論當中台灣人的聲音都是缺席的,直到一段時間後才開始有一些台灣人的投書或專訪,或者是比較從台灣角度來論述的文章出現。筆者在華府的實地觀察也是如此,在智庫圈當中,相比於中國議題,台灣事務的曝光度的確是相當不足的。另一方面,歐巴馬所講的也就是從整體角度來看的現狀,並沒有什麼錯誤或偏頗。然而,許多政策制定者,或所謂的主流「建制派」的菁英們可能忽視的是,現狀絕對不會是靜止不動的。

正如同歐巴馬總統對川普總統說的:“What I’ve advised the President-elect is that across the board on foreign policy, you want to make sure that you’re doing it in a systematic, deliberate, intentional way.” 也就是說,他認為美國應該要持續地以有系統性的、有計劃性的方式,來規劃外交政策。背後其實是可以解讀成,這其實具備了一個開放式的討論空間。[10]

已有論者提出:「台灣從來沒有在法理上清楚界定自己的國格,而是讓相互矛盾的聲明或實踐,堆成一堆碎磚瓦」。我們必須要向世界說清楚我們自己認為自己是誰,同時要去減少那些會互相矛盾的主張與實踐,才更有可能讓國家「正常化」。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大工程。就讓我們先從認識現狀到底是什麼樣子開始吧!

[1] 全文請參見此。參考中央社翻譯:「有關中國,就讓我們舉台灣為例。基本上是中國和美國之間,及與台灣在某種程度上,都有長期以來的共識,就是不改變現狀,台灣和中國大陸採行不同的運作方式,中國視台灣為中國的一部份,但中國也承認,必須將台灣視為自有一套發展方式的實體來接觸交往。

[2] 推薦閱讀:宋承恩宋承恩

[3] 例:”Did The Polarized Narratives About The Trump-Tsai Call Both Get It Wrong?”, ”Liberal Americans should be celebrating Trump’s Taiwan call, not condemning it”, 川普、台灣與美國社會運動者,以及林飛帆、陳為廷、林倢等人的華盛頓郵報投書紐時專訪、DigBoston投書

[4] 關於統獨認同的研究舉例:蔡宗漢、林長志,2015,潛在變數的測量及其影響:2013年TEDS台灣民眾統獨立場的分析;林瓊珠,2012,穩定與變動:台灣民眾的「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與統獨立場之分析;俞振華、林啟耀2013,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蕭怡靖、游清鑫,2012,檢測台灣民眾六分類統獨立場:一個測量改進的提出

[5] 參考:吳乃德,2005,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Emerson M.S. Niou (牛銘實), 2005. A New Measure of Preferences on the Independence-Unification Issue in Taiwan;林繼文,2015,論述如何框限選擇?條件式統獨偏好對2012年台灣總統選舉的影響

[6] 以上為國家安全調查的數字。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當中的數字也差不多,TEDS 2016當中的「鐵桿台獨」(即使會引發中共攻打仍然要獨立)意見大約有35%。

[7] TEDS的數據為27.69%

[8] 問卷題目:在追求臺灣獨立和維持兩岸經貿往來之間,如果兩者不可兼得,請問您認為哪一個目標比較重要?

[9] 關於兩岸經貿交流與統獨偏好之間的關係,參考:陳映男等,2016,依違於大我、小我之間:解讀臺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的心理糾結;耿曙等,2009,打破維持現狀的迷思:台灣民眾統獨抉擇中理念與務實的兩難;Keng et al. 2006. Sense, Sensitivity, and Sophistication in Shaping the Future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10] 參考研究:Charles Chong-Han Wu and John Fuh-Sheng Hsieh, 2016. Alliance Commitment and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tatus Quo. Asian Perspective 40(2): 197-221.

本文的英文原版文章在投稿過程中有許多波折,請見這篇說明後續引發的討論,以及相關報導

菜市場政治學相關閱讀:

陳方隅,密西根州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顏維婷,俄亥俄州大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王宏恩,杜克大學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丘琦欣,破土New Bloom創刊編輯。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