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琦欣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翻譯者:William Tsai
圖片:Pasu Au Yeung/WikiCommons

抗議一週年的回顧

永遠都在嚴防著「分離主義」魅影的中國,要面臨的未來似乎不妙。2016 年台灣總統大選的勝利者很可能會是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而非親中的國民黨;台灣公民˙社會也將持續活躍,許多第三勢力的新政黨從中產生。反課綱抗爭學生林冠華自殺之後,高中生也在 8 月佔領了教育部。隨著大選進入倒數,政治對立持續升高,更多抗爭爆發也會是意料中事,儘管規模會不會像太陽花運動那樣大還有待觀察,畢竟佔領教育部行動的人數和規模始終不如去年的佔領立法院。

另一方面,2014 年秋天震驚全世界的雨傘運動一年過後,香港的混亂局面似乎是加劇了,但目前看來,雨傘運動應該不太可能再發生一次。六月下旬,香港立法會否決了中國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70 位議員中的 28 位泛民主派議員投票贊成否決,8票反對,多數親中國的建制派議員企圖以離席拖延投票,但投票在他們缺席之下仍照樣進行,策略失敗。

這並不出人意料。儘管泛民議員最近幾個月來始終被雨傘運動的參與者們強烈指責,認為他們太過溫和,但建制派與泛民議員之間的分歧,確實也讓現在的香港陷入僵局。北京當局毫無疑問會繼續設法限縮香港相對於中國的自主權,但有件趣事不得˙不提:北京很可能想要借助民主機制達成這個目的,好將抵抗減到最低,表現卻顯然不太好。雨傘運動期間飽受唾罵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最近又宣稱特首職位「超然(於三權之上)」而引起軒然大波。可雖然香港各地為雨傘運動一週年舉行了許多紀念活動,卻沒有因此爆發大規模抗爭。

那麼,中國在不久的將來要往哪裡去?作為近年來加強中央集權、擴張區域力量行動的一環,中國當然想要強化鞏固對香港的統治,至少從公開言論看來,也想要儘快解決長期懸置的台灣問題。但這對中國來說實在不容易。

台灣與香港抗爭文化的相通之處

或許可以說,太陽花運動和雨傘運動過後的這一年來,台港兩地的戰場都轉移到了選舉政治上。這並不令人意外,畢竟社會運動的發生往往是短促而一觸即發的,通常過了一段時日就會喪失動力。台港兩地的狀況都是由於缺乏後繼的社會運動,抗爭動力因而轉向選舉政治的。8月初台灣的反課綱佔領教育部行動一度中斷了大半年來的選舉政治發展,但佔領告一段落之後,事態多半又回到選舉政治的軌道上。

正如太陽花運動、雨傘運動,以及 8 月的佔領教育部行動所展現的,香港和台灣其實有一套相通的抗爭文化。首先,台港兩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學生都發揮了關鍵作用。在香港這樣受到傳統儒家價值觀影響的社會中,學生的社會地位可以發揮「清議」的作用,並以「清流」之名為實現社會正義而起身行動。於是,學生的這一社會角色也就在亞洲各地發生的社會騷動之中凸顯出來,像是雨傘運動、太陽花運動、佔領教育部,甚至最近日本的反安保法修正抗爭等等。但是聯想到世界各地越來越多青年人在社會條件難以維生之下投入抗爭,以及因此而受到的注目,亞洲的青年世代可說是被逼上抗爭最前線的。

10013375_1422057528043761_784760328_o (1)圖片:大牙齦劇團

同樣的,這也透露了一些當代抗爭的高度自覺性質,台港兩地的抗爭都極其自覺地尋求象徵和符號,並在採用符號的同時發展出一套抗爭美學。以太陽花運動為例,向日葵(太陽花)是佔領立法院的第一夜在立法院側門廣場上發送的,結果被採納成為運動的象徵。雨傘運動的名稱則來自抗爭者使用雨傘抵擋香港警察發射的胡椒噴霧。人們得以由此推知,這兩場運動都力圖自我標記,因為在社群媒體的時代,資訊更容易經由品牌名稱和可資識別的圖像傳布。因此,這兩場運動的太陽花或雨傘主題藝術作品也因而激增。

我們在指出抗爭藝術作品相似之處的同時,也能夠敏銳地察覺到日本流行文化對於太陽花運動及雨傘運動藝術作品的顯著影響。香港和台灣在 1970 及 1980 年代作為「亞洲四小龍」的兩個經濟體,都體驗過經濟的急速成長,以及隨後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東亞國家建立經貿關係的過程,結果則是日本流行文化的輸入,以及日本文化影響的無遠弗屆。

這是早先日本經濟奇蹟的成果,日本文化商品由此獲得了向亞洲開發中國家傳播的經濟結構。但日本、台灣、香港及亞洲四小龍其他國家共享類似經濟發展模式的結果,則是連這些國家的生活方式都變得相近。這使得日本文化產品在日式日常生活及文化價值生根發芽的中產階級消費文化裡得以傳布,與香港、台灣中產階級生活型態的密切共鳴,使它們的流通無遠弗屆。當然,這又一次說明了香港和台灣的社會經濟條件相近,或許也是港台兩地發展出相似抗爭文化的原因所在。

Screen Shot 2015-09-30 at 12.26.39 AM《超級香港故事》。圖片:活人拳

在國際媒體大篇幅報導香港雨傘運動的抗爭者整理垃圾,維持佔領區整潔的表現,並且將雨傘運動稱作「史上最有禮貌的抗爭」同時,人們也可以清楚看到,太陽花運動的抗爭者們同樣出人意表地守秩序,他們打掃立法院周邊簡直成了一種宗教儀式。的確,有些記者在雨傘運動期間也看出了香港抗爭者在運動內部組織方面向台灣社會運動者取經的跡象,日後投身雨傘運動的許多抗爭者,事實上也曾在太陽花運動過後造訪台灣,向太陽花運動者們學習,筆者本人就曾在太陽花運動過後和這樣一些香港抗爭者見面。

不過,與其指出台灣與香港社運之間的直接影響,人們更在意的則是這樣的指涉是否忽略了某些全球當代抗爭文化的因素,乃至全球各地青年所面臨的社會經濟情勢,是如何造成全世界的抗爭運動具有某些共同特質。人們都還記得自 1990 年代全球各地針對八大工業國(G-8)或國際貨幣基金(IMF)高峰會所進行「峰會草蜢」(summit-hopping)行腳抗爭的傳統脫胎而生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是如何迅速產生出一個自發組織,定期清掃祖柯蒂公園(Zuccotti Park)的佔領現場——儘管這實在不足以維持祖柯蒂公園的整潔。

可是抗爭運動進行得越久,對大眾日常生活的干擾越是持續,大眾對抗爭的反感也會越強烈。太陽花運動對立法院周邊的佔領遠遠不足以影響台北的日常生活,因此不構成問題,但香港的佔領運動卻佔領了一些市民日常生計的咽喉要地,因此在這些地區,對雨傘運動的仇恨也就由於日常生活受到干擾而不斷升高。

台灣立法院佔領行動的長度令人刮目相看,因為它持續了24天。可是到頭來,在派系鬥爭還沒重創整場運動,在運動還沒開始消耗台灣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之前,運動就告一段落了。教育部佔領行動可說也是如此,儘管它是因為颱風過境而收場的。反之,在雨傘運動結束時,社會對於運動的曠日持久已經出現強烈反彈,運動本身也劇烈分化,運動領袖們如今則為了無法更快結束而頻頻道歉。我們今天也看到了變本加厲的分裂。

香港與台灣認同感的差異

但如果我們要指出論爭的場域如今已轉向選舉政治,如果我們要指出太陽花運動和雨傘運動在轉向選舉政治上有何不同,或許正是在於香港與台灣兩者的根本差異。台港兩地轉向選舉政治與公民社會、抗爭政治之間的關係也相當不同。

在台灣和香港兩地,公民社會都和立法委員/立法會議員發生衝突,而議員們通常比公民社會更為保守,或者自身利益與公民社會互相衝突。但實際上,要是我們大膽比較台灣公民社會與香港社團,那麼香港社運團體與泛民主派議員之間的緊張對立更加強烈。台灣公民團體與民主進步黨之間當然也有某種對立,不過整體來說,台灣公民團體對蔡英文競選總統是相對支持的,同時又往往對整個民進黨加以批判。

這或許也反映了香港選舉政治的多極性質,反觀台灣,儘管第三勢力政黨興起了,政治勢力多半還是分化為泛藍及泛綠陣營。在所謂「第三勢力」的政黨之中,要不要在地方選舉中和民進黨合作,以及要不要為了爭取過去投給國民黨的「淺藍」選民而軟化自身的思想立場,都足以造成分裂。更進一步的問題,則是從無選戰經驗的第三勢力政黨能否在這次選戰中有所斬獲,畢竟第三勢力各政黨本身恐怕未必能合作,但若不結盟合作就更無勝算。只是,就算他們自稱要努力打破台灣政治的藍綠對立僵局,第三勢力政黨整體而言恐怕還是運作在「與泛綠結盟」這一主題之下的。

12045641_10152932324716065_8812574829863616121_o圖片:蔡英文臉書頁

台港兩地與中國的關係同樣有著強烈差異。自從雨傘運動結束之後,我們看到了反中國情感的大爆發,比方說,本土意識高漲到了前所未見的程度,過去位居邊緣的香港獨立政治綱領也一躍成為值得關注的政綱,目前正由以往屬於基進、邊緣立場的團體倡導。首先,港獨政治立場過去得不到廣泛認同多少令人意外,因為香港在政治上被中國合併是不可避免的;反觀持續數十年之久的台灣獨立運動,即使目前台灣對中國保持著實質獨立仍然在進行中。

太陽花運動過後,一位先前曾表態支持太陽花運動的中國留學生,由於參選學生會長而引發爭議,高雄也發生了反對中國觀光客的示威。可是這樣說應該沒錯:在種族、族群或準族群面向上直接針對中國人民的反中國情感,台灣遠遠不如香港那樣普遍。

香港人不喜歡中國人早已聲名遠播。香港人對中國人的敵視不只是因為中國持續剝奪香港治權,也因為中國持續侵蝕香港的生活方式。中國觀光客大量湧入香港,而後粗暴踐踏香港社會習俗的情節層出不窮,最惡名昭彰的例子莫過於當眾大小便,這些都構成了中國人民一定程度上未開化的形象。人們可以清楚指出一個經濟面向:最近才在社會經濟地位上出人頭地,得以到香港旅遊的中國貧民,恐怕不太習慣第一世界的社會規範。

PhotoCreditAppleDaily圖片:蘋果日報

同樣的,隨著中國人在邊界管制放寬之後移民香港,中國人入境香港生孩子好讓下一代分沾香港經濟利益的故事也開始流傳。比方說,2011年的確有四萬名中國母親在香港醫院生產。因此中國人在香港人眼中有如寄生蟲,《蘋果日報》刊登一張惡名昭彰的廣告,直接將中國人比喻為蝗蟲。往返中港邊界做生意的水貨客有時也會成為敵視的目標,他們往往遊走法律邊緣,對香港經濟造成損害。雨傘運動過後,在經濟基礎上對中國人的仇視不斷升高。最近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在社群媒體上流傳的一組圖片,企圖指出中國人與香港居民在禮貌和生活習慣上的本質差異;這些圖片由於設計精美而得以廣泛傳佈,但也引發爭議,原因則不只在於對中國人的歧視。

台港兩地越來越嚴重的發展不均,有時也是中國影響力所致。比方說,在台港兩地將房地產價格哄抬到根本買不起程度的都是中國商業及金融利益的大量湧入。同樣的,關於中國觀光客湧入的故事也在全台灣到處流傳,每年進入台灣的中國觀光客大量增加,儘管中國移民人數遠低於此。但台灣的反中情感卻不像香港那樣名聲在外。這是為什麼?

也就是說,不管是在太陽花運動還是雨傘運動,都有內部敵人和外部敵人要對抗。太陽花運動的內部敵人是親中的國民黨,他們以不民主的手段強行推動促進台灣與中國經濟整合的政策,至於外部敵人當然是中國共產黨。同樣的,香港的內部敵人是香港政府,他們以警察暴力對付抗爭者,同時無視民主程序強行推動北京交辦的政策,外部敵人則同樣是中共。

PhotoCredit Local Studio HK (本土工作室)圖片:Local Studio HK (本土工作室)

但台灣與香港不同之處在於,它已經建立了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度。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多少是為了保衛台灣既有的獨立,即使目前的獨立仍然十分不完備。倘若對中國的敵視來自於焦慮,台灣人的反中情感遠不及香港,正是因為對現有獨立狀態的焦慮遠低於香港。由於香港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對中國的焦慮也就更加根深蒂固;於是香港人反對的不只是中國政府,他們也反對中國人。

至少在台灣,太陽花運動過後一年一度的六四天安門屠殺紀念晚會上,台灣社會運動者一如往年宣告和中國民主運動人士站在一起,儘管他們也強調台灣和中國一邊一國,台灣人對中國的聲援行動是為了幫助鄰國。可是在香港,香港居民應不應該紀念六四事件週年卻引發了爭議,有些人主張香港人不需要紀念外國發生的事件。雖然從過去一直到今年,台灣的六四事件紀念活動參加人數始終不多,反倒是香港出席六四紀念活動的人數始終很龐大,有時甚至刷新歷史紀錄。

但我們或許能再次指出本土意識與獨立運動在雨傘運動後的香港持續成長這一點,反觀台灣的獨立運動則已延續多年,也經歷過族群─國族情感高漲的年代,直到新的公民國族主義型態取代這種情感。我們也同樣可以說,就只是因為台灣距離中國比較遠。那麼,台港兩地的運動者們今後會不會以排他立場在自己和中國人之間劃清界線?

IMG_20150731_013826圖片:丘琦欣

未來會怎樣我們還得拭目以待。但在反對族群─國族主義這方面,反課綱運動的爆發卻是令人振奮的,發起運動的高中生們強調,他們的訴求不是要標榜一種台灣本土史觀對抗中國史觀,就像國民黨企圖操弄的那樣,而是台灣需要教學內容反應多元族群性質的歷史教科書,因為當代台灣社會與歷史的本質就是多元族群並存的。

既然台灣的事實獨立帶來了整整七十年思索台灣人認同相對於中國意義所在的時間,台灣人也就有了更多時間深思熟慮,確信台灣認同不與中國認同混為一談。不過,這或許也就是因為台灣與中國在地理及歷史上的距離都比香港更遠所導致。

對殖民歷史共有的懷舊之情?

焦點轉向國族認同問題,我們可以從香港人和台灣人看待自我認同與中國關係的方式指出一些共通點。如同太陽花運動名人林飛帆在《外交》雜誌刊登的一篇文章中正確指出的,台港兩地確實是有著歷史共鳴的。香港和台灣都有過被殖民的歷史,都因為殖民統治而在認同上與中國產生歧異。香港的情況當然是從 1839 年起就被英國殖民,直到 1997 年主權回歸中國才結束殖民歷史。

另一方面,台灣則是在 1895 到 1945 年之間被日本殖民統治,歷史發展與中國一分為二。隨後,台灣又在國民黨輸掉中國內戰,退守台灣之後被國民黨「殖民統治」。同樣的,雖說台灣歷史與中國各自發展的時間還可以繼續追溯到 1895 年馬關條約簽訂,日本殖民統治開始之前,西方學者通常還是把台灣與中國分道揚鑣的時間訂在 1949 年國民黨敗退台灣。

對於台港兩地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這段殖民歷史目前正受到標舉,以證明香港和台灣並非道地的中華。英國殖民統治香港的時代在相當程度上被美化了,主要是指英國在香港推行民主改革,卻在中國收回香港之後被全部推翻這件事,也就是說,香港人如今提出的要求早已得到允諾了,中國目前的所作所為全屬偽善。因此,港英時代也就在英國理解香港「準備好」施行民主和大中國明顯不理解,也無意在香港推行民主的兩相對照下受到一定程度的美化,但事實上,英國殖民統治了這麼多年,卻直到最後一任總督任內才實施民主政改,這不過是一種挽回面子的手段,以免落得把香港「拋棄」給專制的中國。

人們也能在台灣對日本殖民統治的美化之中看到如出一轍的狀況,按照這個說法,在日本殖民之下,日本統治者推行同化政策將受過教育的台灣人納入日本殖民帝國的範圍,同時小心維護台灣的自然資源;反觀國民黨控制台灣之後,卻把台灣人當成被征服、受到日本奴化教育的次等公民,這種心態體現在損害台灣本省人、獨厚外省人的經濟政策,以及二二八屠殺之中。同理可知,國民黨對於台灣的自然資源也比日本人更不愛惜,大規模濫伐森林。

台灣對日本殖民歷史的理想化或許比不上香港對英國殖民的理想化那樣強烈,畢竟那些在 1945 年終戰之前親身經歷過日本殖民時期的台灣人已經越來越少了。值得注意的是,在台港兩地的脈絡之中,標舉出理想化的殖民歷史都是為了對抗中國全面支配的威脅,這在台灣人和香港人看來可是正在進行中的殖民主義型態。

太陽花運動和雨傘運動之後,現在又如何?

太陽花運動和雨傘運動都過了一年多,儘管台港兩地的參與者們對這兩場運動實際上產生多大成效都有許多批判,這兩場運動的廣泛影響還是不可小覷。雖然北京一再發表悖於事實的操演語言(performative rhetorics),但他們當然不笨,他們無疑瞭解到今後加強控制邊陲地區的各種努力都會面臨大規模的抵抗。倘若北京截至目前為止面對略施小計就能更有成效的局面一再堅持要大動干戈,我們就等著看他們會不會學到教訓。

img_20150604_194237 (1)圖片:丘琦欣

正如台灣和香港的課題在於今後要如何採取行動抵抗中國的侵吞與支配,同一個問題對於北京而言則是要如何贏取台灣和香港的人心,以化解所謂的「內政問題」。在去年的太陽花運動使得大學生投入政治之後,佔領教育部行動則促成高中生參與抗爭政治,這是至今為止最明確的證據,說明了台灣年輕世代的抵抗絕無休止之時。

不過,台灣和香港的運動團體雖然在抵抗北京侵吞,以及各自政府的親北京政策這方面具有共同利益,但雙方能否結合成為「統一戰線」仍然有待觀察。要是台港兩地想要爭取自己的未來,這恐怕正是目前的當務之急。雨傘運動一年過後,在如何一勞永逸地解決它所牽涉的課題這層意義上,我們提出的或許仍然是同一個問題。

No more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