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琦欣

Languages:
中文 /// English
翻譯者:William Tsai
圖片:David Dennis/Flickr

通往「黑色星期一」的道路

在中國問題專家乃至中國人之間,看來似乎有一群人真心相信中國在歷史上開啟了新頁,締造了迄今為止從未有過的成績。中國的看家本領大約在於操縱資本主義起落消長的循環,以及創造無限攀升市場價值的煉金術,這是在經濟附屬於國家集中調控之下實現的,與馬克思等論者所主張的資本主義本質──政治附屬於資本主義經濟,最終由市場力量決定大不相同。

這就是中國自稱的「社會主義」,至少是一套超越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體系。倘若中國真的代表了某種不同於歐美資本主義的發展,以下這些幾近於陳腔濫調的描述則試圖予以定義:「國家資本主義」、「專制資本主義」、「遠方的社會主義」、「市場列寧主義」等等。可是專家們雖然為著怎麼稱呼中國而爭論不休,他們大都同意中國社會經濟體系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國家集中調控與「自由」市場的結合。et.

中國的經濟衰退已為人所知一段時間了。看來,中國的經濟成長速率是無法持續下去的,這或許是因為世界其他區域的發展已經追上了中國。儘管中國政府開始討論要控制放緩經濟成長,還是有些人寧可相信中國已經馴服了自由市場的不羈之力──也就是說,透過國家集中調控經濟,中國已經完全能夠駕馭資本主義的龐大生產力。但也有其他人指出,某種程度的經濟崩潰是無法避免的,中國政府只是想在崩潰發生前盡可能粉飾太平而已。

3640971950_0290c20dcc_o圖片:Aaron Goodman/Flickr

而這一切關於經濟成長「趨緩」的討論其實相當荒誕:國內生產毛額下降幾個百分點竟然就被看成是「趨緩」,甚至好像足以粉碎一切關於中國經濟成長的討論似的。但這些百分點唯一能夠說明的,就只是當代資本主義是何等極端非理性地固著於成長之上:對任何經濟體來說,判斷健康程度的唯一標準只有每年成長的國內生產毛額。

再一次,中國市場的迅速復甦使得某些人吃下了定心丸,他們確信中國經濟會繼續成長,這只是市場上偶然的小挫折,經濟的週期性消長在所難免。照這樣說來,股市交易商反倒是對馬克思的洞見最有意識的一群人了: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因為股市的起落造成整個體系周而復始的危機。不過眼前的狀況,似乎是中國運用人為抬高股價的手法和資本主義體系博弈,如今又想透過政府干預護盤挽救股市。人民幣的貶值看來是中國政府最近一次干預經濟以維持經濟穩定的嘗試。

可要是全球經濟市場開始起了恐慌,就像華爾街的「黑色星期一」很大程度上起因於對中國經濟衰退的恐懼,這就很有可能就是對中國經濟無止盡成長的信心畫上句點的時候。倘若中國自稱引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某些元素,卻沒有完全變成資本主義體系,目前的狀況恐怕證明了恰恰相反;要是中國以人為操作抬高股價,中國自稱的全世界史無前例的,能夠在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裡勝出,又不被轉型為資本主義體系的成就,看來也就要慘遭打臉了。

不管怎麼說,就算中國經濟只開放特定部門提供外國投資,中國在這方面與全球資本主義市場的整合也足夠引發全球金融恐慌了。中國政府恐怕更像是為了支撐持續成長無止盡的資本主義幻象而操弄經濟體系。而目前看來˙,它持續操弄的能力恐怕是有限的。

歷史上的先例

這一切在歷史上全都早有先例。首先,有些人已經指出了日本的先例,日本的經濟奇蹟和史無前例的經濟成長能力,也曾一度看似在世界上開創了新局;可是日本的經濟終究是無法持續發展下去,原因正在於日本政府為了在低利貸款的基礎上支撐經濟成長,而製造出的泡沫。

假如這就是日本、台灣、新加坡、韓國等國致力追求的「東亞發展模式」,這些國家首先實現經濟奇蹟,隨後在泡沫經濟中破滅的原因也正在於此。但中國在追求自身的資本化過程時,它極力效法的卻正是這幾個國家,同樣也是以國家力量協助資本主義發展,只是中國對經濟的控制更為徹底。中國也成了越南效法的典範,使得越南成功地與自由市場接軌,越南共產黨的執政權力卻不致喪失。只是,中國接下來也很有可能重蹈這些國家的覆轍,在經濟奇蹟之後陷入經濟衰退。

86-2-276_066蘇聯發行,宣揚五年計畫帶動經濟成長的明信片。圖片:Wolfsonian-FLU Library

跳到另一個較少被提及的對照組,中國自稱為社會主義超級強國,在歷史上的先例則是蘇聯。在蘇聯解體,前蘇聯終於向境外學術研究開放之前,人們並不知道蘇聯的經濟竟是如此衰弱。

反之,在幾十年裡,蘇聯都成功地維持住超級經濟強國的門面,不受資本主義的標準衡量,卻還是能在生產力上凌駕資本主義強國。在蘇聯的解體揭露出五年計畫最根本的缺陷,像是部門主管不擇手段只為了達到生產標準之前,人們往往相信蘇聯的生產力真能超越資本主義強國。要是一整代左翼將自身理想國寄託在蘇聯身上的表現如今看來不可理喻,我們就應當謹記,蘇聯在解體前的幾十年其實就已經充滿各種內部矛盾,但這些直到 1989 年之後才被外界得知。

中國顯然正站在「東亞發展模式」,與蘇聯歷史教訓的十字路口。中國問題專家及其他人都太過一廂情願地依照中國自稱的「共產主義」,而認可它超克資本主義的地位,從而掩蓋了中國所折射的發展傾向,其實和追求「東亞發展模式」的東亞資本主義國家並無二致。

中國會崩潰嗎?或者,國內鎮壓會變本加厲?

儘管如此,中國最近的經濟衰退不僅絕非史無前例,它也足以證明中國和資本主義體系並沒有本質上的不同,只不過是國家支持資本主義發展的「東亞發展模式」典範其中一種變形而已。不論某些人是多麼喜歡這樣稱呼它,中國畢竟不是「社會主義」。中國政府對節節下跌的股市採取的救市措施,和 2008 年美國為金融機構脫困的措施有甚麼不同?這也就足夠證明中國是個徹頭徹尾的資本主義國家了。

17097_596053107201008_1757801460848193023_n (1)一幅中國崩潰之後何去何從的可能地圖。這樣的地圖有很多,通常在網際網路上流傳。圖片:章家敦《中國即將崩潰》

然而,要是中國的發展可以從蘇聯身上找到先例,這是否意味著未來也要發生不可挽救的經濟崩潰,甚至導致國家猝然解體?期望從中國的崩潰之中得利的人,往往會有這種一廂情願的看法,比如那些面臨中國對外擴張壓力的國家和地區。事實上,蘇聯正是一個十分典型的近代構造,由一群過去不曾合為一體的國家和地區共同組成。

另一方面,近代中國則主要是以大清帝國的疆域為基礎而建立的。可是將加盟前蘇聯的國家和地區與今日中國領土所涵蓋的地區,像是新疆和西藏兩相對照,假設中國的解體過程會和前蘇聯一樣恐怕是嚴重的滑坡論證。但近代中國,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畢竟不像蘇聯及其他東方集團國家那樣是由許多既有的地區組成的。姑且不論章家敦等人的幻想,中國畢竟是不會像前蘇聯那樣崩潰並且消失無蹤的。

可不論是否純屬空穴來風,中國的確是害怕自己步上蘇聯後塵的,在他們看來,經濟崩潰恐怕是政權解體的前奏。畢竟,我們可以留意中國在蘇聯解體期間表現出的強烈興趣,他們派了觀察員調查研究防止重蹈覆轍的方法。因此,我們很有可能發現中國在國內變本加厲地鎮壓他們所認定的異議人士或分離主義者,作為對近日經濟衰退的回應。

以更具侵略性的政策回應市場的衰退?

然而,中國經濟一再重演的先崩潰後復甦循環,是否反而令人憂心中國的外交政策走向?雖然大多數對於中國經濟的分析都和外交政策完全脫鉤,但這其實是一大錯誤,尤其在中國政府的決策過程本身就是中央集權一環的情況下。換言之,當中國市場已經到達成長的極限,甚至需要人為抬高股價或政府紓困,為確保市場持續發展,對外實施領土擴張也就變得更加要緊。

pepple_south_china_sea_FNL南中國海爭議海域的相關紛爭地圖。圖片:Sam Pepple / 《外交事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將屆滿一百周年,當今局勢與一戰前局勢的相似之處也引起了一些討論。我們在此或許也可以重新用上 20 世紀初的「帝國主義」範疇。這個詞如今多半用來罵人,但今日政治左派所批判的許多「帝國主義」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帝國主義,它們並沒有為了榨取經濟資源而動用武力。武力的強加實際上並不總是為了榨取經濟資源,因此,某個第一世界國家出兵攻打第三世界國家其實也不一定是軍事帝國主義意義上的「帝國主義」,但這樣的區別卻被排除不計。

但正如二十世紀初的列寧、羅莎‧盧森堡、希法亭等人所說,帝國主義是作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物而出現的。也就是說,帝國主義是在國家開始干預自由市場,以維持自由市場運作所需的必要條件時應運而生的。的確,由此我們或許也就能夠理解新自由主義的全球政策了。可就算這個說法未必完全符合,我們是否仍可由此理解當代中國的行動?當然,我們應當指出中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行動,中國對這些國家的投資頗有剝削之嫌,即使冠冕堂皇地打出「南南合作」的名目。如今看來,「南南合作」這個說法本身就成了一種帝國主義思想。

來到中國周邊,中國在南中國海所採取的行動,就未必能用經濟帝國主義的架構說明了。中國吞併這些他們和日本、菲律賓等國爭執不休的東海和南中國海島嶼,實際上得不到甚麼好處,在這方面作用最大的反倒是國族尊嚴。中國併吞台灣的企圖其實從經濟邏輯上也說不通,因為以武力攻取台灣反倒會重創經濟。這也正是中國對台灣採取經濟侵吞手段,而非直接動武的理由,就連武力威脅都成了經濟侵吞戰略的其中一環。而這當然是一種經濟帝國主義的型態。只是,國內市場的衰退是否也在南海領土問題上導致了動用武力的可能性?

2015050916533983317前往俄國參加衛國戰爭勝利 70 周年閱兵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圖片:賈宇辰 / 新華社

很明顯,中國想像當年日本帝國企圖征服中國那樣,要併吞日本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中國對於所謂「中華」的範圍一向是擴大解釋的。更大程度上,問題在於領土擴張是否真正對中國經濟有益,而非實際上嚴重危害經濟。不過,中國需要鞏固疆域恐怕不只是為了國族情感或抵禦外侮,也是為了刺激經濟,像這樣的想法也很可能會廣為流傳。

不論中國經濟是否能夠回復成長,或者還要繼續暴跌一段才會復甦,中國的影響力始終都在。那麼,中國的經濟衰退是否會導致外交政策更具侵略性?中國的周邊鄰國在不久的將來恐怕都得提出這個疑問。

No more articles